继续发表未了部分
此文到此打个句号
前言
发完有关我当年媒体生涯的三篇文章后,本想告一段落。但近日获悉:已过世的前中央电视台名嘴赵忠祥的雕像不久前被大风刮倒,实在是有点儿匪夷所思(这塑像也太不结实了)。
我真的不理解:一个播音员死后还要留个雕像在人间?赵先生在世时播音的活儿干得不错(尤其是解说《动物世界》使他扬名立万),还不是应该的嘛?因为那是他的本职工作。
可就是这一位老赵同志,凭借其播音和当主持人的优势,到处捞钱。据说他死后留下来的遗产达5个亿!这就太让人瞠目结舌了。
于是我就想起了当年和我共同为国家广播、电视事业奋斗的老同行们。他们当中绝不缺乏与赵忠祥比肩、甚至高于他水平的媒体大腕。可我们那个时候只知道工作、敬业,从来没有想到过捞钱(当然啰,那个年代也不允许个人发财)。
于是乎,我感慨万分,决定再发一篇旧作,题目是《那时候的新闻工作者》,旨在与诸君分享。同时,请允许我叹息一声:“这个世界真的是被金钱蒙住眼睛了”!我无语(这是第四部分)。
(续上)
那时候的新闻工作者
文/龚如仲(Ralph)
(三) 我最后聊聊不求奢华。
议论完权威和名嘴,接下来,我还想说一说那时候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有关风气。
那时候的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人们生活依然清贫,所以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在使用办公资源上是极其勤俭的。我们所使用的圆珠笔“原珠笔”都不是从文具店直接采购的成品。当时我们办公室只供应廉价的圆珠笔笔芯,而要把一个个笔芯变成可以写稿的笔,我们必须自己动手。办法是:用一层层涂上浆糊或胶水的牛皮纸把笔芯裹成笔状,然后就可以将其当笔使用了。我们所使用的稿纸,也是千方百计地做到充分利用。只用了一面的稿纸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当着废纸而丢弃的。
如此节约的目的倒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困难,作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中国广播事业局财力还是很雄厚的。这样做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习惯。那时候的人惯于勤俭、不爱奢华、不会浪费。这几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风气(当然啰,那时侯的新闻人绝对没有机会捞钱)。
但对比一下如今中国媒体界的某些主播、主持、“名嘴”或“大腕”们,那时候的新闻人简直太显“孤寒”、“小气”了。现如今,不少名记者或大牌主持人,不但薪水丰厚,还有大把外快进帐。更有少数主持人的身分早已贵如歌星、明星。他们一旦“走穴”,一场主持活动下来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有时侯可达日进斗金。还有些美女主持人,凭着自己年青貌美即可获利颇丰。
我在北京为一家美国公司管理业务时,几乎天天都到一家五星级酒店健身(主要是游泳)。某一天,我在酒店大堂看见一“气质非凡”的丽人,正被几位男子众星捧月般走向大堂的电梯。出于好奇心,我向大堂一保安询问此女来历。该保安告诉我:她是北京某某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目前正为一家“著名”的私营企业做节目,该私营公司老板出钱让她住进酒店总统套房,已经住了一个多礼拜了。我听后不觉愕然。要知道,该饭店的总统套房一天的开销至少要人民币7000多元,折合美金约1100多元,住上十天,便是万把美金。我对此私营老板如此“慷慨多金”大为“叹服”,我同时更对那位二十出头妙龄女郎敢于泰然自若地住进总统套房的气魄深深“倾倒”。
回忆那时候新闻工作者的平等、敬业和清廉,看看如今中国某些所谓的名嘴、大腕、著名主持人的浮躁、张扬和奢华,我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分。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