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艳春:
这句话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和策略
今天我读了《大众教育学》“看过听过,不算学过;思过讲过,才算学过;做过用过,才算真学过”深有感触。
这句话对我作为一名教师而言,带来了深刻的教学感悟。它不仅揭示了学习的本质,也为我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和策略。
首先,这句话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相对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真正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思考、讨论和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其次,这句话提醒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同时,这句话也启示我要关注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知识,还需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此,作为教师,我应该鼓励学生多发言、多交流,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此外,这句话还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之,这句话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教学感悟。它提醒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梁美平:
学习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读孟国泰先生的《大众教育学》“智育篇”之“高快学习”《成器歌》:“刀不磨,难成利器;玉不琢,难成宝器;人不学,难成大器。”
让我深思,这句话,用简练而深刻的比喻,揭示了学习、努力和磨练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对此,我深感其理,也深受启发。
首先,刀作为工具,其锋利程度直接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同样,人也一样,我们的能力和技能也需要经过不断的磨练和提升,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和进步,就像一把没有磨过的刀,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其次,玉作为珍贵的宝石,需要经过精细的雕琢才能展现出其独特的美。这告诉我们,人的潜力和价值也需要经过不断的发掘和培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和改变。
最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人不学,难成大器。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自我,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功。
在我看来,孟先生的《成器歌》,不仅是一种智慧的总结,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它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成就的人,就必须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磨练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高。

申莉:
清楚地表达所学知识
在深入研读《大众教育学》“高快学习篇”中的《明白歌》一诗后,我对于“你若已经真的明白,请清楚地表达出来。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说明你已真的明白”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句话不仅是一个检验理解程度的准则,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成为“小老师”,实质上是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当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清晰、准确地传授给他人时,这不仅是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更是其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展现。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平日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可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在教授他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自身所学,还能在互动与交流中提升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能力,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小老师”的培养模式还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而“小老师”则要求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表达。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反馈和视角。
综上所述,《明白歌》一文让我深刻认识到,能够清楚地表达所学知识,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黄颖华:
我作为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我今天学习了《大众教育学》“智育篇”之《和学歌》:
要我学不如我要学,
我要学不如我爱学;
我爱学不如我会学,
我会学不如我乐学;
我乐学不如我创学,
我创学不如我和学。
要想使每个孩子达到以上的境界,我认为兴趣是第一要素。
课上得令人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趣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
认知本身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含有无穷无尽的兴趣源泉。
要使学生亲自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有进步,没有积极的脑力劳动,学生的任何兴趣、任何注意力都是不可思议的。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不断扶持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实现他们这一愿望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兴高采烈,他们的思维变得好钻研、不平静了,他们体验到作为人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自豪感,并认为自己主宰着事实和现象,知识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学生在直接进行研究并有所发现时,在了解了一些具体事实和现象时,便会产生最强烈的知识主宰者之感。于是,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便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这便是我作为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