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走马江浙记游踪》的文化价值
哑 言
从网上偶然读到淄川郭黎明先生的游记散文《走马江浙记游踪》,觉得十分难得,便复印出来,分发给文学社的同仁们。一周后,我们在蓝水湾伯乐相马处会合,共同谈起对郭文《走马》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这篇散文可圈可点处甚多,大可分析评论一番。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其中的文化价值。最后议定由我执笔写一篇评论,专门谈一谈郭文《走马》的文化价值,以给后起者以启发。

所谓游记,无不是写景状物,记人忆事。郭文《走马》以移步换景的方式,写了不少风物人情,而其中最占份量的,还是其抓住了游记散文的灵魂之所在,大力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提高文章的阅读意趣和升华主旨。
车“经莒县,至临沭,正逢′三夏′,麦子一片金黄。几处农家正在忙于收割、脱粒、运输"。若行文仅止于此,你会以为这是夏季的综合报道。作家可不是这么浅薄,而是笔锋一转,引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这里有引文,有评析,有感受。正是这些,让读者和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一同情农民的艰辛,感谢他们的奉献,对这些劳动者的收入低微而不平、而惋惜、而敬佩、而望而生起一股敬畏。

离连云港,进入盐城。作家先略释何谓之“盐城”,继而讲它的历史贡献。先是说当年驻在此地的新四军,带领盐城的人民群众,打日本,击国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前进。
在这一部分,作家翔实地介绍了董加耕的故事。在现在看来,当年的上山下乡,对知识青年来说,或许有某些损毁,但历史地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的封建残余,加之落后的生产手段,土地所产的粮食,国人日均仅仅几两。去一大批知识青年改造农村,发展农业很有必要。像杨兰春编导的《朝阳沟》能够一夜成名,就是对这一运动的肯定。郭先生的作品点出这一点,意在告诉人们,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和理解历史现象和过往事件。在人类发展中,既不能搞客观唯心主义,又不能搞主观历史虚无主义。一句话,不能让历史现代化,换言之,不能以现代观点解释历史。这种深刻用心和深刻用笔,都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挖掘文化涵义,并非平分秋色,而是详略结合。如讲江阴,只讲地处要塞,兵家必争;而写绍兴,却是不惜泼墨,毫无吝意。讲鲁迅故居,百草园百物活现,书屋条陈三味。恨不得对书屋的新味旧气,都给活画出来,让读者有目共睹,用手皆触。作家何以蘸三江水而为之?是因为鲁迅大师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画廊中贡献了许许多多永垂不朽的杰出形象,诸如阿Q、孔乙己、详林嫂等等。鞭挞了杀人的封建礼教,痛打了落水狗,呼喊出旷世警语:“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在先生的疾声呼唤下,新青年走上街头,五四运动震撼中华,白话文一统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通过作品,是对鲁迅先生的独特纪念。

要说详,“下午游沈园”不能谓之不详,但读后,仍觉饥渴难耐。何也?那是一代恋歌,那是千古风流,那是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那是对棒打鸳鸯悲剧的无情诅咒!在那种社会背景下,陆游又娶,唐琬再嫁。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忘却真爱,唐氏抑郁而早逝,八十二岁的陆翁,明知梦断香消四十年,仍去沈园凭吊、赋诗。
尽管我们承认爱情没有阶级性,但我们又清醒,封建统治阶级扼杀爱情,无不是利用阶级的法礼而使花朵血肉横飞的。从这一点而论,作家游沈园而揭示的文化意义,远大于游和记的本身。
就揭示文化涵义而言,作者点出了夜游书圣故里和天一阁。尤其是天一阁,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私人藏书馆。此阁为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兴建,后又组织收藏图书。据后人统计,天一阁共藏书2.2万种,15.8万册。它与北京的文渊阁,沈阳的文溯阁,承德的文津阁,杭州的文澜阁,并称为中国五大藏书阁。也正是由于这些藏书馆的存在,我们的中华民族才无愧为杰出的伟大文明古国。有书在,就有文明在。有文明在,就有雄霸世界的资本在!
倘若《走马》仅写这些较古老的,那么,黎明先生就有些考古之嫌了。下面的两个内容,就足见其古为今用的善意了。
这里有两点应该指出:其一、作家提及的宁波御史村;其二、溪口的蒋氏故里。
先说御史村:御史,是纠察百官、规劝谏言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和监察部的官员。他们的级别不高,但权力不小。上可达天听,下可弹百官。像“御史第”的林栋隆,序为六品,但他却扳倒了好几位一二品的大贪官。在强力反腐的今天,作家浓墨重彩地书写御史村,其用心可为日下之灼灼,路上其昭昭了。
关于溪口的述写,着实令人深思。这里是蒋氏故居。在中国现代史上,蒋介石确是两手滴血的反共反人民的总代表。对于他,生当口诛笔伐,死当敲骨扬灰。但从另一方面看,他又有着一度联共抗日的一面,也有着退守台湾守护中华而不卖国的一面。其晚年,又确有回归大陆,叶落旧根的愿望。只是命途不永,过早西归而终成憾。作家记叙和评议过往溪口的见闻,意在唤醒在台的国民党员,当年老兵及子女后代,应再一次推动国共合作,为共同反独促统而建功立业。

作家在尾部详细地记叙了关于《临江仙.寄友》的内容与评议。说到这里,油然记起七十年代末,王云高、李栋合写的小说《彩云归》,翌年又改变成同名电影。这一作品,在台海两岸引起极大轰动。旅居台湾的老兵和实业家,成群结队地回乡探亲,一时间,蔚然成风。《临江仙.寄友》不论出自谁手,确实对台湾人民传达了善意。作家在此隆重地重提此事,在当前的反独促统方面,应是高鸣大钟,有发人深醒之势。就这一方面而言,《走马》的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低估。
我不反对寄情山水,绘林描花的游记,但更崇尚深具文化内涵的郭先生《走马》这样的散文。唯其这样的文章,才能引人思考,让读者和作者在认识上,产生哲学意义的飞跃!
六月二十日午夜于苦吟斋

说明:
近日,巜老凤声声》刊发了《走马江浙记游踪》一文,次日即蒙《都市头条》采用。短短几天,阅读量己逼近1.5万,登上该刊之“红榜”。留言点赞者众多,而“伯乐故里 哑言”先生更给以厚爱,复印送文学社诸同仁,并相聚于蓝水湾畔展开讨论。嗣后,哑言先生又亲撰《略论<走马江浙记游踪>的文化价值》一文,与原作者郭黎明先生交流沟通。现将《略论》全文刊发,以谢哑言先生,并与文友、读者切磋交流。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