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将春秋战国时期那一段极其热闹的学术氛围称为“百家争鸣”。虽然不及“百家”,但确实已经是沸沸扬扬,人声鼎沸。他们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好在没有谁来一致他们,没有谁规定必须站在什么立场用什么方法观点思考与发言,他们也就放肆无惮了。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与飞黄腾达于秦的李斯是同学。我以前曾经非常不解何以“大醇而小疵”的儒学大师荀况先生的两个得意弟子都背儒而尚法。为了防止人性的堕落,遏制恶的人性,他要“隆礼”,也就是说,要用他改造了的、全新意义上的“礼”来对社会进行整治。
韩非子对人性毫无信心。这不难理解,他的学术高高祖老子以及他的恩师荀子,都对人性极其悲观,到他这里,对人性近乎绝望。道德与权力,往往是政治的两翼。谈了韩非对道德的见解,就不能不谈他对权力的看法。以韩非的敏锐,他不可能发现权势的重要。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里,包含着这样一个极其深刻的矛盾:人格理想与道德理想的分离。韩非是最先对这种现象感到痛心并加以揭露的人,可惜后世对这样一份极有价值思想精华的严重忽略了,以至这种分离现象愈演愈烈。所以,犹豫再三,我还是写下这些,为韩非的理论喝一声彩,叫一声屈。韩非这种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学说终于断送了他自己的生路。在论君臣关系时,他是那么尊君抑臣,好像他对臣子的奸诈有一种神经质的恐惧,但他怎么不知道,相对而言,在君臣的关系中弱者是臣子呢?韩非的法制思想是一把双刃剑,而且是一把无柄的剑,让使用它的人也会受伤。
这把无柄的双刃剑,不仅仅指向其理论自创者韩非子自己,而且,也指向秦王朝,他用法家的思想理论扫六合而并天下,他又用法家的苛刻少恩法术理论御宇内而治天下。是的,不受约束的权力,对于人民是致命的,对于统治者本身也是致命的。一把无柄的双刃剑它是会折断的。
韩非的思想亦将折戟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