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学业苗族物语系列之十九
黔宁王沐英的“金牌遗记”
作者:雷学业(苗族)
“黔宁王遗记”金牌,1974年出土于南京江宁将军山明黔国公沐叡墓。金牌为圆形,直径13厘米,上部为花叶形边,刻有叶脉纹,顶部正中有一圆形穿孔以便系绳。牌身正面中间刻有“黔宁王遗记”五字,两边各刻有四个字,右为“此牌须用”,左为“印绶带之”,字体略小。金牌背面刻字五行,为“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
湖南省城步县蓝氏宗祠内供奉的沐英塑像 雷学业摄
“黔宁王”为明初开国功臣沐英。沐英(1345—1392),字文英,据《苗族通史》和康熙《城步县志》记载为苗族,城步扶城峒(现丹口镇)人。因其父李十一参加了元末城步苗民领袖吴天保领导的苗瑶人民大起义,兵败后城步数万民众被谪戍安徽定远,少年李文英也随贬谪大军徙居定远。随后其父母在战乱中相继死去,李文英便成了孤儿,被朱元璋夫妇收为养子,并随军征战。文英自18岁起就单独领兵作战,敏捷果断,屡建战功,深为朱元璋所器重。1362年,十八岁的沐英因战功显赫,被提拔为帐前都尉,驻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不久又被提升为指挥使,驻守江西重镇广信(今江西上饶市)。接着跟随大军远征福建,攻破江西福建分水关,拿下崇安,攻克闵溪十八寨,活捉陈友定部将冯谷保,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夫人马皇后建议恢复沐英原姓,朱元璋爱怜不舍,说:“无从尔姓,亦无从我朱,取朱之下李之上”,于是折中赐姓木。后因功封西平侯,受命世守云南,又加水为“沐”姓,是为沐英。明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明洪武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在位11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九月,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号啕大哭而咳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突发中风,顿时两脚瘫痪不能行走,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至今南京将军山仍有沐英和沐氏家族墓。沐英家族世袭黔国公爵位,世代镇守云南,终明一代。世袭爵位的有沐英、沐春(沐晟、沐昂)、沐斌、沐琮(沫瓒)、沫诚、沐崑、沐绍勋、沐朝辅(沐朝弼)、沐昌祚、沐叡、沐启元、沐天波,共传12代,16任。他们远离朝廷,在云南边陲威惠并施,政声颇著,对明代在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边疆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云南省昆明沐王府
沐叡(?—1609)是沐英的第十世孙,万历二十三年(1595)袭封黔国公。在他镇守云南期间,武定土酋叛乱攻打会城(今昆明),并将府印掳走,沐叡因此获罪夺爵下狱,万历三十七年(1609)死于狱中。沐叡是沐氏家族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明王朝囚死狱中的成员,直至天启七年(1627)才归葬南京江宁将军山。沐叡墓在1974年春被发现,当时江宁殷巷公社在采沙时挖到了墓顶,随即由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今南京市博物馆前身)派员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器物极为丰富,包括金、银、玉、琥珀、水晶、珊瑚、陶、瓷等各种质地的珍贵文物达180余件,“黔宁王遗记”金牌即是其中最著名的文物之一。这面金牌上所刻的文字是黔宁王沐英对后代的教诲,意在训诫子孙供职朝廷,首先一定要忠君报国;其次对上级,要小心做人,勤恳为官;同僚相处,虚心谦恭;这样方能安享世代荣华。这件金牌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墓葬中发现的唯一一件来自显赫家族的家传遗训,极为珍贵。
南京博物馆内保存的沐英画像
金牌遗训首条就是要求子孙“尽忠报国”。沐英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忠于明廷,献身明廷,为明朝政府一统天下,维护祖国团结统一而付出了最大贡献,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尤其是战争结束后,他受命“率兵数万镇守云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云南王”。但他不居功自傲,而是代表明朝政府认真治理云南,开拓边疆。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沐英上疏朱元璋:“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他的建议。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了吃粮问题又稳固驻守。沐英还下令家属随军,其部下不少为湖广籍苗兵,这些家属纷纷从城步等苗族地区迁往云南落户。他们就成为现今云南部分苗族的“始祖”。据《明史·傅友德传》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廷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方式,从湖广宝庆府武冈州(当时城步隶属武冈州)等地征调参加傅友德、蓝玉、沐英所统帅的征滇大军,由宝庆卫指挥胡大海统领,总数达九万之众,屯军落籍戍守。云南平定后,大批家属奉命从湖广赴云南随军屯田。沐英主滇十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沐英还组织民众疏浚河道,扩广水利;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整修道路,保护粮运;增设府、州、县学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也就是现在的免费入学、提供餐宿、封闭教育、统发校服政策。这些政策,使云南得到了稳定发展。沐氏一族对明廷政府的忠诚,除沐英以身殉职外,其最后一世黔国公沐天波对明的忠诚达到高潮。明末清初,云南开远土司叛乱,沐天波被迫出逃,沐府亲人被屠戮一空。此时,南明王朝气数已尽,吴三桂率清军进逼桂林,沐天波保护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入缅甸,后双双被缅兵杀身殉国。沐氏满门忠烈随明而终。沐氏镇守云南,共十二世一十六任,自1381年至1651年,历时270余年,此乃历史上的奇迹。沐英家族“尽忠报国”,沐英一族近三个世纪都忠诚于明廷政府这种“大忠”,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是罕见的,绝无仅有的。
“金牌遗记”金牌正面图
金牌遗训第二条要求子孙“事上勤慎小心”。封建时代皇权就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忠于皇上就是忠于国家,也就是我们当今大力倡导的“忠诚”品德。沐英一生忠于明廷政府,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明皇下达的东征西讨任务,尤其是平定西南,功莫大焉。作为朱元璋的养子,他对哺养他长大的朱元璋和马皇后极尽孝顺,视之如亲身父母,以致于义母马皇后病逝,沐英悲痛到“哭至呕血”程度。对于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沐英也以亲兄弟视之,皇太子朱标去世,沐英“伤心至极,号啕大哭”,以致“遭受打击而患病”。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8年)冬,沐英入京汇报工作,朱元璋赐宴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给予厚重赏赐。临别回云南时,朱元璋亲切地拍着沐英的肩膀说:“叫我南方高忱无忧的人,就是沐英你啊!”沐英“因公殉职”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昭靖王,侑享太庙。朱元璋共有“义子”二十人,但享受“封王且侑享太庙”至高待遇的仅沐英一人啊。沐英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沐氏世代子孙。沐英死后,朱元璋令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永沐皇恩”,“与明朝相始终”,直至最后一代“云南王”沐天波1651年伴南明皇朱由榔在缅甸遇害,为“事上勤慎小心”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金牌遗记”金牌背面图
金牌遗训第三条要求子孙“处同僚谦和为本”。沐英沉毅少言,好贤礼士,善待部下,不妄杀士卒。他经常手不释卷,礼请儒生讲说经史。在镇守云南的10余年间,沐英留心处理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执行“顺而抚之”“抚而治之”“招怀番首,先礼后兵”的政策,团结西南各民族人民,使西南地区出现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正如史学家邵廷采所评价的那样:“黔宁守在荒徼,世有师命,纾天子南顾忧……黔宁在镇,招徕携贰,辨方正俗,使人知朝廷,垦军田一百一万二千亩,使人知所以有生恩泽远矣。死之日,蛮部君长,号哭深山”。沐英宽大为怀,谦和为本,与人为善的家风,直接影响了沐氏子孙后代,使之得以世代镇守云南,与明廷相始终。史学家蔡东藩评曰:“明得云南,全出沐英力,而云南人民,亦戴德不忘,终明世二百七十余年,沐氏子孙守云南,罕闻乱事,黔宁之功,固不在中山开平下也”。《明史》对沐英作出了崇高评价:“黔宁以英年应腹心之寄。汗马宣劳,纯勤不二,旂常炳耀,洵无愧矣,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勋名与明相始终”。
湖南省城步县丹口镇蓝氏宗祠全景 ,内供蓝玉沐英塑像 雷学业摄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灿烂绚丽多彩的文化精华。沐英留给后世的“尽忠报国、勤慎小心、谦和为本”三条遗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金牌遗记”告诉我们,今人犹要“尽忠报国”,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个人的一切;今人犹要勤政廉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遵纪守法,循规蹈矩,廉洁奉公,兢兢业业;今人犹要谦虚谨慎,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今人犹要传承良好家风,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从政不贪腐,为民要守拙,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本文荣获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社科联、湖南日报、红网举办的“学讲话.谈感悟.促发展”主题征文三等奖,中共城步县委纪委、中共城步县委宣传部举办的“清廉城步”廉洁文化征文比赛一等奖。本次发表时略作修改。)
【作者简介】
雷学业,男,苗族,中共党员,湖南城步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 历任城步中学教师、县教委干部、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副科级)、工会主席(正科级)、城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共城步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城步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副处级干部(四级调研员)。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委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俗学会会员、邵阳市文史研究员、邵阳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研究领域为苗族历史、文化、民俗和语言文字。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民zu报》《湖南日报》《邵阳日报》、新华社、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国内重要媒体发表散文、报告文学和论文作品200余篇。主要编著有《城步苗族简史》《城步苗族建筑文化》《舌尖上的苗族》《苗族文化论坛文集》《城步文史》第七至第十三辑,电子书《雷学业散文集·苗族情话》等。代表作品有《城步古苗文字的前世今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苗族》《对于湘桂黔边区苗族习俗的调查与思考》《湘西南苗族传统建筑的价值和保护路径》《让古村落古民居成为“镇寨之宝”》《熊出虎没鹿来临》《破解湘桂黔边境“三鱼共头”石刻的神奇密码》等,其中《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获湖南省社科联2015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还有诸多作品分获中宣部全国农民读书新风尚征文三等奖、湖南省政协、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优秀作品二、三等奖、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邵阳市优秀社会成果奖、当代文艺全国女神节有奖征文大赛三等奖、城步县廉洁文化有奖征文大赛一等奖等,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征文颁奖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