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河水量变迁,看沁水历史沧桑。
文/映山红
沁水县在近代以来,习惯称之为“相对富水县”。其实在先秦时代,完全可称作绝对富水县,甚至被誉为太行山上“江南水乡”也毫不为过。当然水源充沛的先天条件,离不开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综合影响。
沁水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县境四周群山环抱。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山有历山、鹿台山、大尖山、白云山、柏尖山、仙翁山、岳神山、牛头山、宇峻山、荒山。峻岭有东坞岭、老马岭、界牌岭、夜明珠岭、秋峪岭、关门岭、夫妻岭、山中岭、香山岭、佛庙岭。被称之为“十山”、“十岭”,海拔相差1838米。地形地貌是水往低处流、千溪成河的条件之一;沁水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640毫米,冷暖适宜的季风气候,是雨量充沛的必备因素;沁水县森林面积达193.04万亩,森林覆盖率48.4%,牧坡草地全县175.8万亩,植被的广阔,是保持水土流失的有力保障。正因为沁水足备了富水综合条件,县域河流成网,这些河流都是汇聚沁河的支流。沁河,作为沁水的母亲河,在千年之前究竟有多么壮观,翻看历史,会让人不可思议。
据《史记·穰侯列传》:历史上因秦朝东扩,秦朝大将王离率领秦军来到沁水县郑庄乡王壁村,在此安营扎寨。这里因位于沁河与龙泉河交汇处,从微观的地势环境上看,西接晋城与临汾地区交接处、安泽县东部的崇山峻岭;南临青龙湖;东承九曲回肠的沁河段;北依丹朱岭幽幽古道。放眼远眺:北依巍峨的太岳支系,南邻中条山主峰、舜帝躬耕的历山,北接沁水高平交接处的老马岭,老马岭又名空仓岭,北达幽燕、南通伊洛、西连河东,是上当地区的交通咽喉,历来皆为军事要塞;东临沁河岸边,集军事防御、安居乐业功能于一身的古堡群。发源于沁源县绵山的沁河干流,顺着太岳山势倾泻而下,冲积成富饶的层层梯田,是农耕文明时代最富庶的地方,自古就是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古来就享有“奥区”之美誉。东西百余公里有丹河、浍河、汾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是尧封丹朱、神农播种、蚩尤冶炼等神话的发源地。从王壁上游汪汪流淌的沁河干流在郑庄镇河头村与沁水县城梅、杏两河相汇聚,形成壮观的百里少水(沁河)带,河面宽阔、岸高浪急,滚滚东流。千帆竞渡,古渡悠悠,水上交通,得天独厚。王壁,但就从军事上而论,沁河的环抱和周围的险要地势成为天然的屏障,所以为巩固后方,进一步增强军事防御与进攻,秦军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少水防线。
少水即沁河,春秋称少水,西汉始名沁水,也称洎水,近代叫沁河。少水(沁河)防线,以少水为依托建立的北起山西省安泽县马壁乡,南至阳城县润城镇的一条长百余公里的战略防线。历史上称之为“百里秦川”。纵观少水防线,可谓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务体系,沁河沁水段中下游的古渡口群,便成了“少水防线”水上交通。最著名的有五大古渡:位于郑庄镇大将村的大将渡口,是少水北线最重要的粮草运送渡口;位于王壁村的山口古渡,为秦军军行军作战渡口;位于郑庄镇郑庄村和河头村(古称端氏聚)的郑庄古渡,为大型综合渡口;位于嘉峰镇潘庄村的潘庄古渡和嘉峰镇郭壁村的郭壁古渡,少水南线两个综合型渡口。方圆百里的少水防线,为日后长平之战、巨鹿之战奠定了军事基础和后勤保障。除了这四大渡口,沁河支流上还分布着无数个小渡口,如沁水县郑庄乡的“运粮滩”“万粮街”等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巡游天下游。前218年第三次东巡就专门来到“少水防线”大本营王壁村,秦始皇在王壁古周边巡视一番后,来到刘曲村,被眼前山光水色所吸引:源出沁水西鄙乌岭北麓,流经刘曲村西山崖间,突然断崖下跌,形成三级数丈高的瀑布,瀑布之下激为雨潭、雷潭、风潭。三潭之水分阶相连,于是秦始皇就鼓励当地百姓开渠导引刘曲河水灌溉农田,后世百姓遂将刘曲河改名龙渠河,刘曲村改名龙渠村;秦王驻过的地方被封为“龙园”,发展农业生产的地方被称“龙渠”。纵观上述,沁水因一条河,成为冷兵器时代战略要地;沁水因一条河,又成为能让龙颜大悦的风水宝地。
秦朝从兴盛到衰落,少水防线在这段历史中都是难以抹去的一段印迹,作为秦朝东扩水路交通的五大渡口,不管后来作为军事或是民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少水防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朝代的更迭,如大浪淘沙;往事越千年,有人挥鞭,高朋自远方来,这个人便是千年后的明朝中期,进士出身的江苏南京人王徽,因不满朝廷奸臣当道,脱去官袍、拂袖回乡。骑乘千里马,沿着中条山西行周游,一路赏遍旖旎风光。当走下太行,深入沁水腹地的王壁古城时,看到秦朝遗留下的渡口全貌,陶醉其中,诗兴大发、欣然吟诗,题作一首:
沁渡秋风
沁水河边古渡头,
往来不断送行舟。
垂杨两岸微风动,
数点眠沙起白鸥。
诗中把明朝时期沁河两岸的风光实景展现的玲离尽致:那碧波荡漾的百里长河、那山歌萦绕的点点白帆;近看风吹杨柳、远观山峦染翠;鸟语花香、鸥鸬飞翔,一派绿水青山风景画面,一条玉带曲曲弯弯,萦绕在山谷间,是如此壮观。
而今沁河上游游沁水段,成千上百个村庄、山水、地名的命名和省、市、县文物保护的遗址,仿佛还在演绎着少水防线那段昔日的辉煌,像海市蜃楼般显现在古今的天空:繁忙的古渡口、威武的军舟、雄壮的城堡、坚固的城墙、密集的军队、喧啸的战马……一幅幅气吞山河的场景永远镌刻在了沁河两岸的山水间。从这里可以看出,秦朝时期,沁河段郑庄到嘉丰的水量是多么大,沁水是太行山上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从秦朝至明清时代,沁河两岸渡口遍布,水可载舟,可见河水深度之深,沿着百里沁河河床走走,不难发现:谷缘,也就是河床两边的岸壁,经过千百年潮起潮落留下的苔痕,记录着当年沁河水位,汛期时最高可达4米,雨量淡季时,最低也保持在2.5米至3米。
时至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根据当时对日作战形势,由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亲自指示选定和创建太岳革命根据地。一九四四年九月,太岳区党、政、军机关单位和相关社团组织 一并迁入沁水县郑庄乡石室一带,成为太岳区的政治、行政、军事指挥中心 和文化教育中心,时称沁河岸边“小延安”。《新华日报》(太岳版)是太岳区党委机关报,报社就在石室村期间建立了和延安的收发报站,和延安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建立了紧密联系,及时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及时报道了太岳根据地的重大胜利和事件。太岳区党、政、军机关单位和相关社团组织既然选定在黄河支流沁水段的石室村创建根据地,是出于战略角度的考量,因为石室村背靠大山,前临沁河,一河一山,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进退自如、攻守有余。那时石室到郑庄段沁河虽然水量已经无法和秦朝和明清时期相比,但小型木舟和竹筏还是可以承载的。而如今,这段沁河相对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河水深度又减小了一半,仍然可以看到清凌凌的河水缓缓流淌。
沁河河畔,自古以来被誉为“小北京”“夫人城”的窦庄村,在窦庄古堡形成前后,通往外界的交通就是在沁河上架设的铁索桥;榼山,是山药蛋派创始人、被誉为“铁笔圣手”赵树理儿时就读小学的一座山峰,榼山脚下的坪上村在古代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古往今来是靠木船摆渡沁河。直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因为沁河上游各个支流断流或流量变小,铁索桥和木船完成了其所肩负的使命,隐退在历史长河中。如今纵观百里沁河,宽阔的河床阶段性因河水渐枯鹅卵石外露,无声的记录着曾经沁河的辉煌。
社会的向前发展,是与解决矛盾并行的进程,当然包括人与自然的矛盾。沁河由千年前的气势磅礴、清澈靓丽,变为如今的涓涓细流;除了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也固然有生活习惯改变等诸多因素参与其中。当历史车轮进入新世纪,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号召,像缕缕春风,吹拂着祖国大江南北;像一泓清水 “沁”入黄河也“沁” 入沁河。沁水县高瞻远瞩,把沁水建设成了“一城山水半城园”的美丽山城,多年迁徙他乡的珍奇鸟儿,又回归沁河故地;相继以环保为先导,构建“百里沁河风光带”“百里沁河景观带”的战略蓝图。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沁水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围绕山西省“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部署,将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大牵引性工程”之一;担纲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先行者”。三河口节点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在沁水县嘉峰镇三河口正式启动。下一步,立足百里沁河整个片区,沁水将继续重点谋划、重点建设、重点保障,围绕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等进行系统化的治理建设,把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先行区打造成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样板工程”,让沁河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愿景
沁河,不仅仅属于沁水,也属于晋城、属于山西、属于黄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沁河一定会再现千年荣光。
作者简介:
王春林,笔名:映山红。沁水县中村镇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山西科学导报》山西政协《文史月刊》《太行日报》《太行晚报》等文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