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的“生”是生命,是生意,通过根藤树叶新老交替的形象,歌颂生生不已的生命力量,《生生不已》这个题目也就产生了。主题有了,但是这幅画没有花,能不能成为一幅画呢?为此为我沉吟了一段时间,我想古人把山水花鸟分为两个画种,而在两个领域的中间地带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这就是山水和花鸟的结合,把花鸟画取景范围扩大,把密林中的一个局部按原大来画(山水画是缩小了的),只要这个“景”具有审美价值,可以构成一定的意境,为什么不可以画呢?于是我坚定了信心画了起来。
金鸿钧强调说:用充满画面的构图表现原始森林的深邃无尽。我用极具写实的手法,刻画出老树根藤身上的疖疤皮裂,力图用根藤的苍老去衬托新生枝叶的娇嫩和活力。在色彩上我采用蓝紫色调画叶子,渲染出密林的幽深与神密。下面用渐渐变黄的色调画地上的枯叶与上面形成对比。这样反复试验、修改、制作,用了近3个月时间,《生生不已》终于诞生了。这是我创作题材上又一次大的开拓,画的面貌又为之一变,这幅画在1991年第二届工笔画学会大展上获得铜牌奖,同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北京市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并选入庆祝建党70周年的全国美展。中央美院画廊曾印制大型的装饰画,以后多次被出版和展览,这一形式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群众的喜爱。
金鸿钧还告诉我:此后的1992年我画了《榕根》参加了北京和全国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0周年美展,分别获得优秀奖和铜牌奖。1994年画的《石壁榕根》得到第三届工笔画学会大展的铜牌奖,同年画的《榕林雨霁》参加了第八届全国美展。1998年画的《叶落归根》参加第四届工笔重彩画大展得“丹青银奖”,2001年参加庆祝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获优秀奖(最高奖),同年入选《百年中国画展》。
谈到榕根系列作品,金鸿钧说:它又使我的审美观、创作观和技法都有很大变化:题材上打破了山水、花鸟画的界限,技法上适当的吸收了西洋画的色彩规律,开辟了新的表达样式。对树根的表现,我也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比如说画榕根系列中的根藤,既不能用原来工笔花鸟中常用的一些皴法,也不同于山水画中的披麻、斧劈皴法,我是借鉴了蒋兆和先生教我们画人物肖像的笔法,依据写生的形象,用秃笔渴墨仔细地皴写根藤上的皮裂及疖疤,像写生老人头像一样刻画出各具特点的根藤的形态。
这样做一方面坚持中国画用线造型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能够结合西洋素描技法,很好的表现出树干体面转折、前后空间的变化。这样就增加了形像的真实生动性,避免程式化,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再比如在设色上,我既注意到中国画的用色特点,注意了色与墨的结合,重彩与淡彩结合等原则,又适当地融合了西洋画用色彩的冷暖变化:如靠上部我多用偏花青、蓝绿等冷色,靠下部我多用赭、红等暖色,整幅作品色彩既有变化,又统一在一个色调之中。有的题材强调真实性,我用了绿色为主调,如《榕根》《叶落归根》;有的强调幽邃神秘我用了蓝、紫色调,如《生生不已》《榕林雨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