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年
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已达极点,政权摇摇欲坠,二百余年清皇朝几近土崩瓦解,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苏北尤其淮阴,除饱受官患、兵患之苦,尚有水患。自1906年以来,苏北水灾连年不断,哀鸿遍野。虽有官绅等极力开办赈灾,然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乡民因饥饿而死者,十分有三。侥幸未死乡民盼望夏粮秋实丰收,然而去年底大雷雨,旱地水深尺余,低洼之田,淹没殆尽。立春以来如能天气晴好,乡农或可复苏,但到四月,复又异常寒冷,大雨如注,麦苗皆浸泡水中。八月间,大雨连降三昼夜,平地水深数尺,运、沂、沭、六塘诸河并决,黄河故道以北地区尽成泽国。淮阴城内外交通断绝,城里提督衙门、商会、江北师范尽被困水中。运河水陡涨六尺余,运河沿岸一带民房倒塌接近一半。四乡平地水深五尺,一片汪洋。淮阴以北的浪石、牛皮、渔沟、三颗树等乡受灾最重,夏粮秋粮颗粒无收,因此四里饥民纷纷外出逃荒。徐州、海州一带灾民南逃,必经淮阴,各处灾民汇合,继续扶老携幼南下,至扬州,该地官员奉命拦堵,于是,十万难民又复回流淮阴。后来,受灾诸县又奉命禁止灾民外逃。灾民只能听天由命,俯首侍毙。
灾民餐风露宿,日晒雨淋,面为菜色,骨瘦如柴,衣杉褴褛,见之令人心酸。清江浦浦惠粥厂前每日聚集万人,二月间,一孕妇领粥被挤流产,几至丧命。四月,河北路西首海神庙口,开售豆饼,购者颇众,有一十余岁女孩于人丛中被挤倒,众人踩踏,竟至肝肠尽出。六月,西大街丰济仓积谷出售,米每石6元,杂粮3元,抢购者拥挤不堪,致一死一伤。街头插草标出卖儿童者比比皆是,中青年灾民,往往于闹市抢夺食物。最惨者为老人,有一老者伛偻而行,至西大街南巷附近,为石所绊,随即晕倒,苏醒后竟问起儿子病得怎样,后又处于昏迷状态,五日汤水不进。春夏之交,天时或寒或热,疾疾丛生,虽经地方捐款,在玉皇阁设立疗病所,无奈患者久饥兼病,颇不易痊愈,每日死者达二、三十人。有一家六口人,在半月之内先后病亡。
有一落魄文人程炳文,本为书宦人家,境迂不济。去年岁末,家无余粮,处斯境者,自愧无力拯救灾民,大有壮士无颜之慨。程君因已及人,目睹灾民惨状,毅然断指血书,要求当局大力赈济。血书情词凄婉,不忍卒读。后痛晕身亡,传闻远近,为之感动,称之为义烈,官赈由此发起。江北提督(省级之军事长官)段祺瑞捐银五百两,为各界之首倡。嗣后,各界士绅分别致电(电报)熟悉之同乡各官,求为捐助,以援桑梓。山西巡抚丁宝铨复电捐银千两。
在玉皇阁灾民疗病所服务的医生,纯为尽义务,分文不取,救人无数。医生王瑞堂、万剑青及魏某因终日劳累,亦被传染疾病,不数日间相继故去,感人之深,无不落泪。程炳文及以身殉职诸位医生,皆为辛亥救灾之仁人义士,理应受到人们尊敬,留名青史。
大水灾后,瘟疫流行,涌入清江浦的难民中有800多人患斑疹伤寒。仁慈医院院长林嘉美在铁心坝设隔离病房,免费为难民治疗。林嘉美在治疗病人时染上伤寒病,治愈后听觉不灵。
救灾之道有三,即施粥、赈济、平粜。
华洋义赈会江北分会刘少甫、王斗符、王叔相等募得赈款若干,开始设厂施粥,每人每日领粥两勺。华洋义赈会并以工代赈,筑洪泽湖南滩拦湖大坝,一举两得。
浦惠粥厂为绅商捐资合办,开放施粥以来,救人颇多,惟灾民众多,而经费有限,自清明节起,不得不暂时停办,以此度命之饥民大失所望,其困苦处境,更为悲惨。安徽厂长江振务大臣冯梦华前已拨款二千万元资助该厂,后又续拨三千万元,该厂得以继续施放,以惠饥民。
赈济即向四乡灾民放粮发款,此为救灾之重要内容。然而弊端多多。历来放赈,皆由乡董、集主负责,往往从中渔利,其亲戚故旧,虽非赤贫,乘机冒领;亦有发给赈票,写明人口数凭票领赈,于是有人制造假票,进行冒领。华洋义赈会也送来面粉、现金,交由美国教会所办,仁慈医院林嘉美,亲自下乡发放,其中城区灾民每人发洋二角。
平粜即低价向灾民出售粮食。三月间,冯梦华大臣借银二万两、拨米二千石,段其瑞提督亦借银一万两,开办平粜。十五日开始发售,米价每升竟为七十五文,且霉变不堪,竟比市价七十文还高,升斗亦小,故开售仅一日,购者寥寥,贫民多骂裕宁经理张小楼,据说,米由张所购,价亦由彼议定,从中鱼肉灾民,发水灾财,十分可恶。
总之,上述救灾办法,皆治标不治本,虽然灾民得到一些实惠,得以苟延残喘,但借此发救灾财者亦大有人在,
辛亥大灾之年,流民到处皆是,嗷嗷待哺,然而娼寮妓院、酒楼茶舍依然歌舞升平,彷佛盛世。而赌博之风更盛往年,官商军警多有此好,甚至寺庙庵壇也有借此抽头谋利。佛门之地,不见礼佛参禅,但闻掷骰之声不绝于耳。凡此种种,均缘清朝末代,气数将尽,为无可救药之景象。
救灾治本之道在于导淮,但多年来民穷财匮,时做时停,不能起到根本作用。后虽设立导淮测量局,有名无实,工作并未实际进行。六月间,美国红十字拟捐款来华,修治河道,并电请清庭外务大臣,询问中国是否认可,能否接待并予保护。经大臣议定照准。十月间,美国工程师詹美生来江北考察,在海州、宿迁等地转了一圈,以后则销声匿迹。导淮事关重大,乃为宏大工程,岂能完全依赖外人。当局此举,纯属应付与论而已。
(2006年1月12日刊载于《淮海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