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小时候
割麦子

本文作者
吕永清老师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麦收时节。
亲身经历过麦收的人,尤其是全靠人力进行麦收的人,都是会有一种“麦收情结”的,也都会知道风的形状的。那麦浪起伏的形状,不就是风的形状吗?看似无形却有形。
看不见的风就在眼前起伏,麦浪起舞的模样是非常醉人的,看着就像一幅画,听着就像一首歌。置身其中,就仿佛是在无垠的麦海中随着麦浪起舞,随着风儿畅游。
这样的美好其实就是人本心里的一种美好。无论麦收时的苦有多苦,累有多累,但是那一种收获丰收的喜悦是怎么隐藏也隐藏不住的,那一抹发自心底的微笑,我始终认为都是人类从古至今最永恒的、最温馨的、最舒心的微笑,而且这微笑是有动感的,是有传承的,连绵起了几千年的岁月。
不是吗?看看起舞的麦浪,看看那满眼的金黄,谁还敢说丰收无颜色?谁还敢说微笑不动感?丰收的微笑是这是人世间最幸福的微笑。
是的,这样的微笑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舒心的。这样的颜色是最好看的,也是最入心的。想起来风吹麦浪四个字,有一幅画就会在眼前铺开,有一首歌就会在耳畔响起,有一首诗也会在心中泛起: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是小时候背过的白居易的《观刈麦》。说实话,当时学背诗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份背诵的心情也很自然快乐。因为诗歌中写的情景,都是自己身边经历过的情景。那时候别看人小,但已经历过了麦收的历练,放麦假了帮着大人拾麦穗、送水送饭的情景,都曾让自己印象深刻。

在这儿,说到了一个放麦假,估计很多人已经不记得了。对于百姓来说,那个时候的麦收是天大的事情。学校要放假,机关单位也会放假。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假期,让我们这些小学生对麦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学到白居易这首《观刈麦》时,有一种真实的熟悉感就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不就是身边的生活吗?那背诵起来就自然地亲切,也发自内心的顺畅了,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和强迫感。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放麦假时,在县城工作的伯父和三叔都会回到老家,带来点有营养的食品,毕竟麦收是要下苦力的,身体补给要跟上。他俩回到老家看过奶奶后,都要到麦田里转转看看,顺手拿起镰刀割上几把麦子。那时候,坐惯了办公室的他们早已经弯不下腰了,割不了几分钟就放下了镰刀,看着我们割麦子。就是这样的记忆,想起来就很温馨。机关单位为什么放假?那就是人们都担心老家的麦收。这是一个没有法律规定的人情假,也是最温情的一个假期。等我参加工作后,我也有过几次这样的假期,只不过随着机器收割的普及,这个麦假就自然而然的终结了。
麦假看似终结了,但在心里的那份情结依然非常的浓郁。所以麦收期间,很多在机关单位上班的人,依然会不由自主的回老家一趟,走一走,看一看,陪老人和家里的人吃顿饭,说一说近况,聊一聊收成,至于以前放麦假回家是干什么的,基本上都会被忘记或是略过了。 说到这儿,其实还是有一份自豪感的,毕竟自己曾有过长长的麦假,并亲身经历过那些纯手工的、半机械化的麦收,亲眼见证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时代巨变。这无疑也是一笔花钱也买不来的财富,值得我用心珍惜。

说多了,再拉回来吧。想想那个没有收割机的年代,想想要用镰刀割麦子的时候,那一个长达半个月甚至二十多天的麦收,足以让人无限唏嘘,感慨不已。割麦子是个体力活,但更是个技术活,别看都是弓着腰挥舞着镰刀在割,但弓腰的尺度、挥舞镰刀的寸劲、预留麦茬的高度、手臂在收拢麦子的弧度都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把这些讲究全都在自然间融合为一,做到浑然一体,收放自如,那割起麦子来,绝对是又快又省劲的。记得还在生产队时,那时的我很小,还只能在地头看大人们割麦子,印象中总有一个妇女割得是最快的,人家还在地半腰,她已经割到地头,开始往回割了。她身体弯曲、左手拢麦、右手挥镰、双腿挪移的灵巧度、轻盈状,宛若一只低空飞翔的燕子,在麦海中飞翔,任我搜尽了语言,至今都无法形容。 她累吗?当然累!但她在茫茫麦海中,独自领先的形象却一直挥之不去,一说到麦收,就会想起她,想起她娴熟的割麦子动作。不服不行的。老爷们身体再壮,力气再大,就是赶不上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她遥遥领先,倾尽了力气也无可奈何。唉,不服行吗?
后来分田到户了,她割起麦子来同样的快,别人根本撵不上她。“她咋那么快?”我也曾把心中的疑问说给爹娘,或者是其他的叔叔婶婶听。对此,他们也都会茫然的摇摇头,“谁知道啊?反正没有割过她的”!这是不是一种无奈语呢?我想啊,不管是不是,如果要评“割麦能手”的话,将非她莫属。可惜啊,岁月如流,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她也早已作古了,只能留下一腔感叹在心中,任凭那幅割麦子的画面萦绕在眼前。
到了芒种割麦子,这是从古到今的共识。老祖宗对节气的把捏是非常准的。临近芒种,麦子熟的速度非常快。早晨还有点青绿的麦子,让干燥的南风一吹,仅仅一晌,就变得金黄了,干焦干焦的,根本不能碰。一碰的话,麦子就掉粒。这时的麦子已然十成熟,是不能在此时进行收割的。老辈上有话讲:十成熟的麦子丢一成。啥意思?就是等麦子十成熟时再收割,那是得不偿失的,会硬生生的丢失一成的麦子。在那个白膜还不够吃的年代,这是很让人心疼的事情。所以,有经验的人都会选择在麦子九成熟时收割,那样就能保证收获十成的粮食了。这应该也算是割麦子的一个技巧吧

左手一拢麦子,右手一挥镰刀,一送一拉间,一铺麦子就在自己的手中了,然后被顺势放在了身后,平展展的躺倒在麦茬上。别看这样的动作很优雅,别看这样的技术很简单,但等到你千百次的重复这样一个单一动作时,那种枯燥感、那种乏累感就渐渐呈现出来了,然后就会变得浑身酸痛,腰酸背疼胳膊涨,膝盖疼得弯不下去,眼睛被汗水辣得睁不开,皮肤被麦芒刺得痒痒的,挠又挠不得,越挠越痒,没有干过活的手也被镰刀磨出了血泡,有时候还不小心割破了手指头,甚至是脚脖子……
以前的很多文章,都形容过累的感觉。什么感觉呢?说是脚步恍若被灌上了铅一般沉重。等割上一茬麦子,我真的体会到了这种感觉。原来看太阳,怎么看怎么顺眼。现在看太阳,怎么看怎么刺眼,毒辣辣的,晒的人就像在蒸火炉,身上的汗珠子,争先恐后地挤出来、涌出来,然后又噼噼啪啪的掉在地上,眨眼间就被蒸发干了。
站直身子偷把懒,看看身后躺倒的麦子,再看着还远远望不到头的麦地边,我经常是苦笑一声,然后再弯下腰来继续往前割。虽然在割,但此时的效率已经很慢很慢了。脚步被灌上了铅,连胳膊也被灌上了铅,每割一把麦子都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原来的镰刀轻轻的,现在的镰刀重重的,挥出去,原来“歘”地一声的轻快音,已经消失不见了,原本轻松松的动作,现在得硬生生的往怀里拉,越拉越沉,越割越慢。那个时候的水分,也消失得特别快。等到喉咙冒烟干渴难耐实在坚持不住时,就会扔下镰刀走到地头上,拿起来盛满凉水的塑料桶一阵猛灌,然后大口的传上一阵气,再重新走回去,继续割麦子。

虽然说那种感觉很够人,心里也是知道轻重的。割麦子,收麦子,就是在和老天抢食吃。心里讨厌这样的天气,但也分外喜欢这样的天气。假若这个时候,老天一生气,给你来上一阵风雨,那你就恨不得要骂天骂地骂娘了。要知道,一年的口粮都在此时的麦收季节呀。谁不怕呀?谁都怕麦收时候下雨,这要是一年的收成都泡在雨里了,麦子发霉长芽了,那这一年就算白干了,哭都没地方哭去。
此时说这样的感觉,估计很多年轻人都会莫名其妙,因为他们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历练。只有经历过了,才会更有幸福感,才会对如今代替手工作业的全部机械化夏收夏种印象更真,理解更深。
别说他们了,就说我这个离开了农村之人,就对当年手工割麦的印象如此之深,就对小型收割机进地收割时倍加狂喜,那其他人的心情还用说吗?时代发展是神速的,它在逐渐替代人工和完全替代人工之后,变成了现在的全自动收割、全自动脱粒,你就准备好装麦子的袋子或三轮车就好,直接将收好的麦子拉回家,甚至于你连袋子或三轮车都不用准备,直接卖给面粉厂或者馍店的人即可,由他们来准备这一切,唯一需要你做的就是看称看斤数,然后就是开心地数钞票了。
唉,从准备木杈、木掀、耙子、簸萁、扫帚、镰刀到轧场、割麦子、拉麦子、堆麦垛、拾麦子、摊场翻场打麦子、扬麦子……当年那么繁杂的麦收手续,都被简化成了机器割麦子、装麦子、数钞票这么简单了。曾经的曾经的一切都只能活在记忆中了,都只能存在于一些老照片中了。
还记得当时,奶奶看我累得那么惨,一边给我拿好吃的,一边笑着对我说:知足吧,比起来以前那时候,这已经很好了……那时候,不知道奶奶话中的道理,等现在明白了,奶奶也早已不在了。是啊,时代是在发展的,我们总是在回头间说以前太苦太累,但却又在留恋那时的好。奶奶呢,其实经历过更苦更累的年月,所以她很珍惜当年那种在我们看来很苦很累、但在她看来很知足的时代。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反过来说,等我们的后代在回忆我们的今天时,会不会也说今天的落后和不足呢?毕竟未来的发展更会日新月异的……等站在未来的某天看今天,后人们也会不会有我们此时的感慨呢?
想着过去,珍惜现在。想想那些记忆,再翻翻这些老照片,我依然觉得,金黄的麦浪就是丰收的颜色,起舞的麦浪就是风的形状,这是一幅最美的画,这是一首最美的歌,这是一首最美的诗: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只是感叹着这样的感叹,我忽然间在感慨中笑问:这还是单纯的记忆吗?这还是单纯的老照片吗?不!它们都已经成了“活化石“,都会出现在好多年后出现的“麦收纪念馆”中!
那时候,它们都将是“麦收纪念馆”中的珍藏品,说不定今天的我们,也能成为“麦收纪念馆”中的馆藏品,连同那些割麦子的经历以及今天的光景,任凭后人们剖析解说。



附歌谱
那一声乡音
附歌词
那一声乡音
那一声乡音
作词
吕永清
作曲
于祥国
演唱
王学华

根是不老的根
人是流动的人
换了一辈又一辈
根还是那个根
树杈上挂满了乡音
屋顶上撒满了童心
那一个演尽了
悲欢的戏台
唱哭了多少颗
流泪的星辰
一亮相
云卷云舒云精神
一声吼
人在天涯也恋根
听一曲乡音
根相连
根连根啊
根扎咱的心
旷野里回荡着乡音
心坎里铭刻着乡亲
那一个盛满了
苦乐的剧院
迷醉了多少双
痴迷的眼神
那脸谱
生旦净丑都拿人
那剧情
唱念坐打都动人
听一曲乡音
牵人魂
魂牵魂啊
魂系咱的心
那一声乡音啊
那一声乡音
乡音
……

微信电话
13954012126
2024年6月3日19时

吕永清,词作家、诗人、编剧、文化活动策划、撰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协、音协会员……供职于郓城县文化馆。先后发表、演播作品两千余件(首)。《最亮的星最好的人》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原广电部政府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奖金奖、铜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二百余项奖励。著有八部歌词集、诗集、散文集,一张“中国当代词作家作品经典”《吕永清专辑》,《跟你走进幸福里》等被选入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先后为二百余台大型活动撰稿,举办了两场个人作品朗诵会,两次荣立三等功,几十家媒体先后予以了专访专题报道,被授予或被评选为全国最美家庭、山东省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山东省党代表、菏泽市党代表、人大代表等。传略见《中国音乐家辞典》等辞书。





编辑制作
姓名:王秀榮
性别:女
生于:1946.10.29
籍贯:天津市
于1963年被
中央國防軍委
择优
经中央國防部培训
奔赴祖國内地
中央隶属
國防绝密軍企
与軍为伍三十载
就职于
全面貭量管理處
在职期间是本企业
特邀通讯员
暮年:退休
重返:天津









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