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岭杨氏家谱编委会全体人员合影(左起)
第一排:杨全生,杨当振 杨留生
第二排:杨明卿 杨全芳 杨献虎 杨志中 杨金芳 杨宾
第三排:杨建亚 杨世亮 杨荣民 杨洪涛 杨万年 杨明森 杨小沪 杨小勇(柴窑) 杨石安 杨玉杰 杨耀文 杨拴温 杨小勇(张沟)
杨小豫,1950年生于洛宁县景阳镇(西山底乡)张沟村,中共党员。是66届初中毕业生,正赶上文革高中不招生,回到老家当了一辈子农民。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当时还是生产队,种粮食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竟还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究其原因,关键是种子问题。
当时群众们传统种小红麦、黄桃黍,年年自留种子,已经严重退化,种一葫芦打两瓢,极大地制约着产量。小豫就组织一帮青年,搞玉米远缘杂交、小麦三行三圃提纯复壮育种实验。
第二年将种子试种,远缘杂交优势表现得异常突出,收成几乎是大田地的二倍,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好成绩。立即就在全村、后来在全公社推广开来,小有名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就迷上了搞农业科研。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搞科研的具体实践中,自己初中学的那点知识远远不得够用。迫切的需要,就是巨大的动力。尽管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累得人皮绉嘴歪,小豫还是挤出一切时间学习。夜者日之余,雨者月之余,冬者岁之余。
小豫在高中毕业的大哥帮助下,巧妙安排时间,硬是自学完了高中功课。广播里传来了好消息: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招生了,对象是非农业户口、高中毕业的待业知青。他两个条件都不占,天降甘霖而干瞪眼没法承露。
吉人自有天助,刚好公社书记张金钟是因具有农业大学文凭而突击提干的高级农艺师,知道张沟有个杨小豫,酷爱钻研农业科技,是个将来不离乡土的可造人才,就亲自上门动员他参加学习。就这样在张书记的强力保举下,才破格录取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第一批正式学员。
在全家人大力支持,于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困境中,挤钱买了电子手表、收音机,学校寄来了教科书。每天五点起床,准时收听中央台广播,读课本、做作业,整整坚持了五年未曾间断。九门功课单科淘汰,半年一考县设考场,全国统一命题,各省集中阅卷,和高考一般严格。
我县由刚开始学员300余名的浩浩荡荡,到毕业时的寥寥无几,小豫一直名列前茅。通过专业系统学习,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加上一丝不苟的专注精神,每年都会接受上级部门安排的科研项目。从1978年至1984年,先后提交了三十多份实验报告,受到多次表彰或奖励。
张沟村原先建有一处苹果园,因品种是老文锦,品质口感欠佳。小豫朦胧地感觉到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渴望有新的优质果品的需求,已时不我待。
经多方打听,得知中国农林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就设立在省会郑州近郊的黄河滩上。于是就自带干粮,数次到研究所拜访各路专家。
通过接触,老所长王玉麟、栽培室主任刘沛镇、砧木研究室教授王济石等几位国家级专家,对小豫的专业学术水平、老道的实践经验、谦恭的为人处事态度大为赞赏。
他们身边带的研究生们空有扎实的书本知识而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亲自动手操作更是两手掰不开,就是找不到像小豫这样的适用型人才,因为郑果所里要着手创建一处引进国外最新苹果品种的育苗基地。
几位老专家就问小豫是哪所大学毕业的?现在在什么单位工作,能不能借调过来?讲了一大堆好处及优惠条件。当得知他仅是广播学校第一批学员、身份还是个农民时,既佩服又高兴,佩服的是单凭自学、自考竟能有如此高的理论水平,少见,高兴的他是个农民身份,好办,将来批个指标转为所里正式人员也就是了,一句话的问题。于是,就叫手下安排住下,送来第二天的返程车票和一封信,并交代小豫把信交给当地政府部门,安排一下家庭,马上到研究所来报到,就算正式上班了。
公社书记张金钟是何等人也!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洞察到这是国家农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势在必得。立即通知张沟村支部书记赵老虎,带上他以公社名义写的既热情洋溢又谦虚诚恳的意向书信,和小豫一道再赴郑州。如是者三,终于留住了小豫这位土专家,并将国家级果树育苗基地,争取到了深藏在熊耳山褶皱里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张沟村。
1983年秋育出了第一批M系列矮化着色红富士苹果苗木,一级苗率达到60%,栽培室主任刘沛镇非常满意。
1983年冬,老所长王玉麟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国际桃树会议。通过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地区顶级科学家的交流,发现传统的桃子品种有被油桃取代的趋势,“想吃桃,桃有毛”,光鲜亮丽且没有皮毛的油桃将成为市场的主流。繁殖任务顺理成章又落到小豫的肩上。
为了抢时间,他发动群众踏着皑皑积雪到南山的阳坡,收集已经散落在地的原生毛桃核。论个收购,恒温沙藏,年关催芽,开春摆播,入夏芽接,秋后架棚,延长木质化期。紧锣密鼓环环相扣的一系列紧张操作,赢回了一年时光,创出了跨年育苗当年出圃的新路子。
1984年,从国外引进的第一批36个油桃优质品种出圃了,填补了国家一项空白。
从此,洛宁县的山毛桃和苦李子,被中国农林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确定为桃类、梅类的优质砧木原种。
1984年,小豫高票当选洛宁县科技界代表,出席了洛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受到记者专访,《洛阳日报》作了专题报道。
有人说:放着那么好的科研单位不去干,非要糗着农村这一亩三分地和土坷垃跘跤,真是个大惞毬!
小豫呵呵一笑说:我喜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享受农业科研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过得平平安安,充实、满足,毫无遗憾!
来源:《洛宁杨岭杨氏家谱》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