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剑锋
大约十年前,《人民日报》将“慢不下、坐不住、脾气大”现象,进行了总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慢不下”是急躁,“坐不住”是浮躁,“脾气大”是暴躁;又被称为“三躁”。时间过去了十年,“三躁病”不但没有治愈,不见减轻;在某些人身上,不但旧病复发,而是更加严重。
躁是一种病。《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躁字是这样定义的:性急,不冷静;这不就是病吗?为什么说今天的“躁病”比十年前更严重了?有人说:过去是“三躁”,现在是“四躁”;多出了一个烦躁。将十年前的“三躁”和今天的“四躁”进行比较,你就会发现,其影响更坏,破坏性更大,传染面更广;如不及时医治,大有扩散蔓延之势,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和社会和谐。
“慢不下”是急躁。去超市买东西,不愿意排队;十字路口遇到红灯,等不了;就连交流,都离不开手机。这说的是普通人。也有人做工作,总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急功近利抄近路,不愿意循序渐进解决问题;也有人做学术,不是踏踏实实搞研究,甘心坐冷板凳,而是东拼西凑、搭花架子,沉不下身心;也有人为了升迁,热衷于制造“短、平、快”政绩,搞“政绩冲动”。为了进步快,快进步,喜欢标新立异上项目,不顾客观实际提口号,瞎鼓捣中捞政绩。
“坐不住”是浮躁。浮躁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乱晃”。板凳没有坐热,就坐不住了;上任不满一年,就又想换位置了。就像心中长草一样,学习浮躁,做事浮躁,政绩浮躁,学问浮躁,科研浮躁,调研浮躁种种。于是,做什么事都心不在焉,做什么事都敷衍了事,做什么事都缺少敬业精神。一个轻浮的人,做事无恒心的人,见异思迁的人,心不在焉的人,不安分守己的人,总想投机取巧的人,就算“做事”,一定是“面子工程”,这样的人不能担大任。
“不安心”是烦躁。用医生的话说,烦躁就是心烦、内心感到不安定、安静不下来、情绪躁动;有时可能具有破坏性。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安于现状,议论别人时间多,琢磨正事时间少,总感觉组织对不起自己,领导对不起自己,群众对不起自己。于是,工作起来,就会能拖则拖、能躲则躲;生活上,就会追求玩乐,贪图享受,热衷应酬。说任务就烦,说干事就烦,说工作就烦,遇到困难就烦,烦到遇事推事,遇事躲事,得过且过,“做和尚不撞钟”。
“脾气大”是暴躁。有人“官升脾气涨”,动不动就发怒、发火、发脾气、发牢骚,动不动就“发号令”、“拍胸脯”,动不动就激动愤怒、暴跳如雷,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大打出手。干工作凭个人喜好和情绪好坏,受得了表扬,受不了批评,受得了激励,受不了委屈。工作干劲时高时低,摇摆不定。他们以为自己特别有钱,特别有权,特别有势,特别有水平,才总是“脾气很大”。暴躁的有钱人,很可能成为“地痞流氓”;暴躁的掌权者,很可能成为“山大王”。
不管普通人,还是领导干部,有躁就是病。“三躁”是病,“四躁”也是病,是病就得治。不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发作,不治小病就会拖成大病。治病治早,越是得病初期治疗,见效就越快,好的也就越快,甚至能够“去病根儿”。《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方面内容。每个人都要好好检查检查自己患没有患上“躁病”,不管是“三躁”还是“四躁”,就是有一躁,也要治,也要防,也要防止病变发生。
治“躁病”,要及时,要尽早,要“对症下药”,要标本兼治,才能见功见效。不要忌讳就医,拿“躁病”不当一回事,任其发展下去,不加以防范,不及时治疗,小病就会变成大病,大病就会病入膏肓。一群急躁、浮躁、烦躁、暴躁的人,会把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地方,闹成什么样子呢?后果不堪设想。就算是为了你个人的前程,也不能拿“躁病”不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