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充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让人民从中受到鼓舞,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意义重大,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报告文学作家担负的使命。
6月16日上午,“辽图讲坛·名家专论”——我们如何发现和写好最美“中国故事”讲座,在辽宁省图书馆多功能厅“爆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茅盾文学院院长何建明,为辽沈地区的作家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分享。
当日讲座,由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共同主办。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孙伦熙出席讲座,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刘国强致辞,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文成主持讲座活动。
中国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何建明,用自己的经历、经验,向听课的作家(作者)讲述了那些让人念念不忘、拨动情感瞬间、笔尖下流淌着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精彩的最美“中国故事”。
他从最新出版的关乎民族团结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石榴花开》讲起,描述了一个山东退伍老兵,60年前带着新婚的妻子扎根新疆塔城的感人故事。又通过几部作品中的几个片段,讲述了自己如何发现和写好中国“最美故事”:为了三峡百万移民披麻戴孝百余次的冉绍之(《国家行动》);骑三轮车资助大学生求学的白方礼(《落泪是金》);为了给大山修栈道而倾出所有的黄大发(《山神》);与埃博拉病毒零距离的中国援非医疗队(《死亡征战》);被翻拍成电影《战狼2》的利比亚集体大撤桥(《国家》);催人泪下的父母的故事(《父亲的温度》《母亲的眼泪》)……
何建明分享的那些让他感动的人和事的故事,同样深深感动着在场数百名聆听者。会场上不断响起掌声,聆听者们一次次地泪目。
何建明说,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在无意中发现了宝石,在沙漠中看见了金子。他说,遇到那些已经存在、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依旧大有写头,“作家的本领就在于要有独特的发现。”在他的写作生涯中,创作出版了60余部作品,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因为他的发现,他的文章,先后有8位普通的工作者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何建明并没有太多讲授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和笔法,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最美故事”,传授给了作家(作者)从最初的“发现”到最终的“写好”这一过程的“密钥”,展现了以报告文学方式抒写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全新理念。让作家(作者)领域到了如何用独特的慧眼发现中国故事,用广博的视野扫描中国故事,用高屋建瓴的站位遴选中国故事,用心用情用巧妙的创作手法写好中国故事。讲座最后,何建明说,“记住,最重要的是动笔!”
人物小传
何建明:苏州人,著名作家,出版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茅盾文学院院长,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全国劳动模范,当代中国报告文学领军人,中国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首位获得俄罗斯国家图书奖的中国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创作出版60余部作品,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代表作有:《革命者》《炼狱》《浦东史诗》《我心飞扬》《雨花台》《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诗在远方》《国家》《我的天堂》《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国家行动》等。有15部作品被改成电影电视,系《战狼2》《国家行动》《命运的承诺》《高山清渠》《百姓书记》《西行囚车》等。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五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人民文学》特等奖,四次获徐迟报告文学奖,六次获得“中国好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