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妙笔尽显非凡气韵
——六访中央美院资深教授、
著名画家爱新觉罗·鸿钧先生
金鸿钧先生说道:对于传统的题材,如《红满香山路》中的黄栌(红叶)、《牵牛》中的牵牛花、《雨》中的芍药花等,在构思时也要寻找自己独特的视角,采取特殊的表现技法,赋予她们新的审美意境。
金鸿钧把1983年初至1989年底归结为创作的第二阶段。在谈到这一时期的作品时,金鸿钧说:开始与我前辈画家的风格拉开距离,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道路。我采取的主要手段是:
一、在构图上花鸟与山水环境相结合;
二、在色彩上渲染底色,形成统一和谐的色调;
三、在技法上采取双勾法与没骨法结合运用,工笔与写意技法相结合;
四、为达到一些特殊效果,还采取了如积水、撞色、拓拍、撒盐、用油、用腊等表现技法。

金鸿钧接着说:这一时期创作出了一批较有新意的作品,如1982年的《晨》、1983年的《雨》和1987年的《芦塘野趣》,展出后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1987年创作的《枫叶白鸽》在南京巡展时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1983年的《早春》和1994年的《小牵牛花》被北京市美协收藏;同一时期的作品,还有《牵牛》《霜重色更浓》《迎春》等等都受到好评,这批作品也曾被多次出版发表,影响很大。
金鸿钧颇有兴致地举例说道:就说说我怎样画《红满香山路》吧。香山红叶是北京人非常熟悉的一道风景。每当我在红叶林中漫步,抬头看是满目金红璀璨的霜叶,低头是落叶如胭脂铺满了小路,真是美不胜收。1986年在我家附近的龙潭湖公园,我写生了几株小树,它们具有动感的姿态很美,我想把它们放到香山小路两旁,以满地红叶烘托秋意,画出秋日金黄斑斓的气氛。这幅画中皴枝干的方法是我新创的,过去的习惯是先双勾,后皴擦渲染,但这样不能完美地表现我的感受。我先后试了几种办法,最后选择写意画法:用大号狼毫画笔,蘸浓墨的同时又蘸了些油,中侧锋并用,直写下来,然后再按写生形象,勾勾点点补充完成,树干留有许多飞白,浓、淡、干、湿变化得体,笔意淋漓痛快,这样用笔直追寻到我对景写生时的感觉,树干苍劲有力,效果新颖不俗。在处理远中近三棵小树时,我分别用浓墨,赭墨和淡赭墨画出实与虚三个层次,树叶也是一样,好像版画的效果,拉开了空间,加强了金秋的氛围。
再比如画《牵牛》一幅时,我主要用的是没骨技法,只有牵牛花施以淡淡的墨线,其他的都用没骨法来完成。画中用石绿、草绿、墨绿、赭绿等多种绿色,铺成绿色底子,衬托出牵牛花朵的洁白。牵牛的叶子先用深草绿色积出叶子的轮廓,后冲入重墨,再冲入石绿色。干后用墨绿和泥金线两次勾勒叶脉完成,这样色彩即沉着又生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金鸿钧说:没骨法在清代到民国时期很流行,它和西洋水彩不同。水彩画是按照对象的光影去涂染,不太讲究用“笔’、而没骨画是以线为造型基础,根据对象的结构用笔“写”出来的,下笔肯定,讲究笔意,有一定的力度和快感。古人多以没骨法画小品,清逸淡雅,很少用在大画作品中。在《牵牛》中,我把传统的没骨与双勾法结合,还借用岭南派的撞色法以及湿皴擦法画树枝,使画面层次更多,质感更丰富。画中的铁蒺藜也很好玩,过去没人画过,我感到它们的形态很有意思,蒺刺自然形成如英文字母V、W、X、M等符号形象,具体画时先用水色、中锋圆笔勾出形象,然后冲人石色,使线条圆浑结实,稚茁有趣味。虽然这幅作品在技法上吸收了西洋画和日本画的一些因素,但让人看后仍能体会到它具有浓厚的中国韵味。
在谈到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时,金鸿钧说:1990年以后可以算是我创作的第三个阶段,那年我们中央美院中国画系花鸟画室的几个老师和搞电教录象的同志组成小分队去西双版纳体验生活,时间长达一个月。这次写生经历,对我产生巨大的触动,特别是进入原始森林中以后,哎呀,我看到这里太美妙了,太雄伟了,太神奇了,我太激动了,因为过去虽然多次到各地写生,但多是园林的、人工的景观,而热带雨林里面却是原始的、自然的景观,走入莽莽丛林,上面是60多米的钻天大树,中间是如龙蛇飞舞着的藤葛枝条,下面铺满各种形态的耐荫植物,各种植物互相竞争,又相互依存,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和神奇的热带兰花点缀其间,构成一个丰富繁密的生命群体。当时我是又摄像,又拍照,又画速写,每到一地都是急急忙忙地画个不停,一直等到人家叫了,马上要开车走了,才赶快拿起画夹子去追,创作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