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唱给父亲的歌》背后的故事
作者:吉卫东
2024年春节后的一个下午,吴福林先生给我发了一首《唱给父亲的歌》的音乐音频,叮嘱我为这首歌写一篇评论文章。 说到音乐词曲,对于五音不全的我,自知是门外汉,不敢妄加评论。然而仔细欣赏后,感觉这首歌在词曲方面,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那音符间流淌出的真情,让我心生共鸣,瞬间泪眼朦胧。
吴兴让老先生工作照 据我所知,明年2025年是吴兴让诞辰110周年。对吴福林来说,这是个值得纪念的特殊年份。其父吴兴让(1915一1975),字良斋,曾用滏西居士等雅号,老先生是磁州窑著名画师,在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彭城绘瓷头杆笔。他也是一位磁州窑艺术集大成者,他和刘雨辰、叶麟祥一起参与研制的细瓷、仿宋瓷产品,结束了千百年来彭城瓷区不能生产细白瓷的历史,恢复了失传500多年的宋代磁州窑技法艺术,为国家创收了大量外汇。《邯郸陶瓷志》将他定位和评价为:“吴兴让是邯郸陶瓷工业日用细瓷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发掘、继承和发扬宋代磁州窑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这首《唱给父亲的歌》,由吴福林作词,郭二刚作曲并演唱。吴福林创作这首歌的初衷,是通过追思其父一生的坎坷经历和为磁州窑做出的功绩,同时铭记养育之恩,弥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缺憾,从心底唱出深深怀念之情。
吴福林在欣赏其父的瓷绘作品 不顾年事已高,吴福林构思酝酿很久,将歌词初稿写好后,便与郭二刚联系,请他作曲并演唱。郭二刚是峰峰矿区音乐家协会主席,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著名音乐人,他创作的歌曲曾多次在国家、省和市级发表并获奖。郭二刚拿到歌词后,马上着手谱曲。所谱曲子深沉流畅,曲调悠杨,并用富有磁性的嗓音,饱含深情地进行演唱。吴、郭二人通力合作,配合默契,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首原创歌曲的作词配曲和录制工作。
著名音乐人郭二刚 初稿录好后,他俩一边在小范围内试唱,一边征求意见,一边修改,经三易其稿。就这样,一首感恩父爱,词曲流畅,感情充沛,通俗易唱,接地气平民化的歌曲诞生了。 父爱如山,高峻而巍峨;父爱如树,坚韧而挺拔。其父又如一本厚重的书,回想儿时的点滴小事,印象中父亲严厉又可亲。六岁时带他第一次坐绿皮火车去邯郸游览丛台公园,讲述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成语故事。在彭城南所瓷厂当领导时,经常说公家的东西一丝一毫不能沾。告诫子女不要讲究吃穿,粗茶淡饭足矣。教他做人做事要认真,待人处事要宽厚。空闲时父亲经常帮左邻右舍画中堂画,过春节写对联。前后街坊的孩子们都说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大爷。 “梦里千回忆父亲,寒夜醒来泪沾巾。”父亲以瓷厂为家,一心扑在繁重工作上,常年加班加点,以致积劳成疾。老人在世时,从不向子女谈及工作上的事,所以吴福林对其父亲的事知之甚少。 十几年前一个春日的下午,他去朋友家串门,偶然看到一本《邯郸陶瓷志》的复印件,才对其父经历有个大致了解,以及在邯郸陶瓷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此后,他开始着手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收藏其父的瓷绘作品和参与研制的细瓷、仿宋瓷作品。多年来,他在市、区等有关部门支持下,先后举办了纪念其父亲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等活动,出版了《吴兴让瓷绘作品选》并计划筹建《吴兴让纪念馆》等事务。 一代宗匠淡名利,德艺双馨永传承。父亲的品格对吴福林一生影响深远。他轻轻擦拭着其父瓷绘掸瓶上的灰尘,动情地说:明年是父亲诞辰110周年,我要积极做些具体事,告慰九泉之下的老父,用他的风骨和精神激励后人。正如您所愿,在您凝聚心血和流下汗水的地方,镌刻有“磁地无垠”的石牌坊下,曲里拐弯的老旧胡同,斑驳笼盔墙砌成的院落,东阁、半壁街、草市口等处充满着陶瓷痕迹和市井烟火气,如今的滏源里——磁州窑文化创意街区正焕发出蓬勃生机。这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回故乡,走入非遗,这里有取之不竭的艺术宝藏。新老陶艺家们精品频出,古老的技法代代相传。
千年窑火赓续,化妆土、珍珠地、红绿彩等众多濒临失传的技艺被激活,盐店、富田等遗址里的馒头窑瓷韵悠长,游人穿梭在古窑场,驻足欣赏白地黑花牡丹纹梅瓶,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漫步磁州窑艺术街区、展馆、创客空间等陶艺作坊人流如织,各类研学游方兴未艾。“窑火熊熊燃千年,彭城处处有新诗”。在新时代,世界名窑——千年北方瓷都,会不断聚焦世界的目光, 持续谱写磁州窑新的传奇。 一曲《唱给父亲的歌》,荡气回肠,舒缓的旋律在彭城古窑的上空回响,蕴含着追思与感恩!这是吴福林先生献给其父的一瓣心香,发自肺腑,吟唱出其父一生的业绩、艰辛与荣耀! (歌曲在创作过程中,曾得到周桂鑫、杨宇峰、王百军、杜晓辉和李天成等人大力支持和帮助,吴福林在此一并表达深深谢意!)
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