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友登熊耳山
文/李中合
熊耳山,因山势似熊耳而得名,商州“八景十观”者一。州志有“龙山晓日映商州,……熊耳晚霞宿雾收”记载。以志书看,熊耳山美在傍晚时分。那一刻观之,最是清晰。夕晖喷洒,日光闪耀,熊之耳愈加逼真,向往之心愈加迫切。
然而,我居商州,近五十春秋,遍攀塔云、天竺、老君诸山,赏尽各处美景,唯独有负熊耳,盖有暇而无有机缘,难免心存缺憾。
今晨九点,友人相约共登熊耳山,听罢,一时兴致盎然,口啍小曲,扬尘舞蹈。
熊耳山在城西金陵寺镇,相距四十里。车上你言我语,相得甚欢,不到两炷香功夫,即驶入山下。自南坡环绕徐上。车窗半透,阳光初照,山风拂拂,正是夏日避热趋凉之最佳处。
自上山起,就觉地貌一般,山势平平,无甚出奇处,有点与初心相背。加上水少山干,山下只生煤炭,山上不长树木,草木稀少,几近秃山,使我对熊耳山的印象有所减淡。原来此地千年以来缺的是水。如今之饮用,犹自取于山北雪源村。所见岩石,无水养护,大小尽如狼牙,不圆亦不方,不滑亦不光。抬头上望,山巅上一块巨石,好像没有根脚,大部分裸露在外,靠在左手岩边,真担心一声响动就会滚落下来,直让人惴惴不安。
车至山顶一平躺处停下,水泥铺就,中央向东之地方横起一块披麻石,上镌“显神寨”三字。听说唐代一神人路过山下而相中此山,从此潜心修道,不再离去。因掘水而见泉,显现出神灵,故有是称。四周远眺,少有绿树掩映妆点覆盖,周边一派虚空,又一股躁热。东边起脚登山处有显神洞,今洞犹在,清凉且深,欲入洞,门却被封。
观佛台算个好去处,就在边上,无人管理。立在玻璃台北望,一尊女性睡佛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前。她平躺向上的睡姿,好像尽情享受着云天山野的宁静,又好像在做七彩梦幻。深绿的佛体顶端,头发蓬松,鼻梁下巴线条纤细流畅,凸凹有致,就连佛的耳朵也是十足地生动逼真。睡佛的美,在于她自然地形成而又恰到好处的造型比例。面对睡佛,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熊耳山最高峻、最险要处,是向东仰视、异峰突起的显神庙,昔年作为山寨,那里一道山梁向东绵延。正待登临,可热气蒸腾的味道让人挥汗如雨,大家有点倦怠。但若上不到庙前,又何言登山!于是,各自拿出勇气,一前一后继续向东边徒峭危立处攀爬。
起初尚有简易台阶,接着仅为荒径,大家绕行在光秃的狭道中。山陡路滑,身后险峻,双目不敢旁移。攀爬中,不是牢牢按住石岩,便是轻轻拽着蒿草藤条,一步一停,一缓一冲,在大气不敢出中走近神庙。
神庙简陋,位于顶巅之上,位置与费用限制了它达不到金碧辉煌。高不盈丈,宽不数武,庙门锁着,已是经久未开。门是格子的,透过铁格子,可以看到里边的神龛佛塑。其空间仅容一人参拜,如同镇安塔云山金顶一般大小。门外有上下联一副,颜色虽褪,但字迹清晰,字体亦不恶,算稍稍慰籍了登山人之心情。但不快的是,山高位矮,神大庙小,参拜者稀疏,香客纵然一片佛心,却拜他不得,只能于门外巴掌处参心而已,或上一炉香便速速离开。小庙虽然冷清了些,却藏不住昔日的光辉,所谓的光辉,就是我们平日看到夕阳喷洒的那会儿所形成的万丈光芒,这光芒按地质资料解释,是出于一种金属在阳光下的反射所形成的。正是这种光芒,遮掩了山的贫脊,成就了它的神奇。
再向前,矗立着电视信号塔。塔之东边山势低下,不断蜿蜒,却路断人稀。塔台因为土薄,仅长满一层矮矮的艾草,别无所见。此刻,几人站立塔下,开始挺直了腰,大着胆子说笑或东看西望。
东边,州城、杨峪河诸地尽收眼底;西边,穹庐在上,天色迷茫,远处群山环抱,一层比一层远,像淮海战役的战场布局一样重重叠叠,里包外裹。偶见西边一山,竟高出我等许多,这也许就是人讲的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哲理了。山下周围,千沟万壑,山川、河流、农田、屋舍,目不暇接。山腰处,隐藏着熊耳村近百户人家的房舍屋宇,乃知道他们中仍有许多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在物欲横流时代中,依然恋山爱家,并不羡慕那些作为遗民迁出熊耳山而取向于高楼大厦的人,我服了留下来的人是真真的坚贞可贵。向北边山下望去,那儿不缺水,绿树遍布,村落稀疏,什么声音也没有,异常宁静,那就是给山南提供水源的雪源村。我顿时想到了《聊斋志异》婴宁篇中“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语,止有鸟道。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村落”的描述。山下真的美,说不定那里仍住着爱簪野花、不停痴笑、勾人魂魄的婴宁女子也未可知。移目傍视,脚下丈许处,一片疏朗的百合花,红艳艳的,正在盛开,为观赏贫脊索然的熊耳山,稍稍添加了攀爬中的喜悦色彩。
站在一千四百米海拔处,领略了山的一只耳朵,而西边的另一只,听说早在山震中坍塌不存。大家尽情地环顾着东南西北,饱览着周边的峰峦叠翠,虽非最美,却心情大好,都言自己真正觉察到“山高人为峰”、“居高声自远”的一种特别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当天登临此山的一大收获!
走下显神寨,于显神台处稍事休息,饮过水,进罢餐,已是下午两点,遂复登小车,换了北山路径,自峪道返城。
一同登山者孺牛斋玉仓、崔氏雪铭、墨香堂李民、抱柱山房中合。一段登山之情,唯恐淡忘,遂寄托于拙文。
2024年6月9日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