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戏曲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辛卫江
近年来,特别是2024年以来,商州地面的专业和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十分活跃,各类文艺活动开展的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特别是热辣滚烫的秦腔桥段更是吊足了老戏骨的胃口。
秦腔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汉朝至今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秦腔因地域及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不同而派生出了眉户、汉剧、二黄、碗碗腔、道情、商洛花鼓、漫川大调等地方剧种。记得曾在七八十年代还是“农业社”时期,父辈们白天在生产队上工,晚上利用农闲时间排戏唱戏,大家围坐在公社的场房内,有说有笑场面好不热闹。特别是腊月过年前的一个多月,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地里也没啥农活,大家凑在一起排戏,草根艺人们有模有样,无论扮相、身段,还是唱腔均不亚于某些专业团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杨叔叔,每逢演戏排戏,他就像打了鸡血似的,眯着眼睛,叼着烟锅摇头晃脑,头像拨浪鼓自我陶醉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戏曲也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老一辈的秦腔艺人大多没有太过高深的文化,有的勉强能认识几个字,有的斗大的一字认识不了一箩筐,有的能识谱,有的不能识谱。他们凭着对秦腔的执着与热爱,凭着简单实用的方法,凭着代代口耳相传的授艺,硬是把这古老的艺术延续至今,大有蓬勃发展之势。
秦腔是一门根植于老百姓骨子里的艺术。近年来,秦腔除市、县区的专业文艺团队外,像山花、秦民、丹曲大舞台等一大批业余团队像雨后春笋在商州大地孕育而生。他们相互之间补台不拆台,相互尊重,彼此照应,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小时候我曾看过《夫妻观灯》《刘海砍樵》《屠夫状元》《一文钱》《六斤县长》《小商小贩小教师》等,近年来复排的红色革命题材《江姐》,《月亮光光》《紫荆树下》《带灯》,最近的《情怀》《若河》《量心尺》等等,都是对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对秦腔艺术的坚守和不离不弃热爱戏曲艺术父老乡亲的回报。
【作者简介】辛卫江,男,1970年生,陕西商州人。系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商洛诗歌协会会员,商州区作协理事,商州区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在《商洛日报》《天涯诗刊》等报刊平台发表《请给春天捎口信》《收麦子》《那山那水年片天》《火车趟过咱山窝窝》《春天的脚步》等诗歌作品50余首。现供职于商州区图书馆。《世界文学》签约诗人。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