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无数教育家就断言,用不了三五十年我们中国的教育水平就一定能够赶欧超美,因为我们有严厉的老师教学生,有严格的制度管学生。但是过去了几十年我们仍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所设立的“卫星班,宏志班”似乎只是将我们不同的人培养成了相同的人,同时把我们的“好学生”都培养成了一台台考试的“好机器”。
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竟然称之为天才!
教育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就像我们在意识到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后而提出素质教育一样,后者的提出只是淡化了应试教育的边线,而我们在素质教育中所看到的应试教育的身影却丝毫没有减少,只是在精疲茫然之际掏出素质教育聊以自慰罢了!所以,我们的学生也是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享受着尴尬的幸福。
全国名师王学森先生的一句话我十分认可,他说,民国大师许多是天才、偏才、怪才,因此,我们中国十四亿人不缺少各方面的天才,我们缺少的是天才成长的土壤!
那么,什么才是天才成长的土壤呢?
人的一生离不开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在这所有的教育中最让我们受益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校教育。那么,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到底哪个才是适合天才成长的土壤呢?
可能你会回答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毕竟是以人的素质为出发点的,没有应试教育来的那么冰冷。可你忽略了一个问题,素质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素质教育,它里面仍然有非常明显的应试教育的身影,仍然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的产物。
王学森老师说,考试的总分数虽然公平,但也扼杀了许多的天才、偏才、怪才,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要在总分录取之外为天才、偏才、怪才提供上升的通道,这样才能使拔尖创新型天才提供上升的通道,这样才能使拔尖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王学森老师所提到的“创新”一词令我茅塞顿开,或许,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才是培养天才最好的土壤。正如孟国泰先生在他的教育言论中所说的那样:千创新,万创新,创新自己是根本;千条理,万条理,发现自己才是硬道理!
这使我想起了前不久发生在沿河县实验中学的一件趣事……
据学校课改办公室主任文晓龙记载: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中学七年级3班,有个“与众不同”的学生——杜小东。长久以来,他一直被贴上不爱学习且时有违反校纪班规标签,仿若被众人遗忘和舍弃的那一个。但 6 月 13 日的那节数学课,却奇迹般地成为了他命运的关键转折点。
2024年6月12日至14日,在科学家、教育家、全国高效课堂协作网理事长于新北先生的引荐下,“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走进了沿河县实验中学。在七年级3班,孟国泰先生做了初步的个体、对子、小组建设后,杜小东同学在给对子讲“平移的概念”时引起了孟先生的注意,于是,孟先生便安排他到讲台上为全班的小老师做示范。
在给对子讲平移的概念时,为了便于理解,杜小东用拉抽屉这个简单的方法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平移,拉抽屉时,抽屉底面和侧面的点都在向外平移,而且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就是平移。在讲台上由于没有抽屉做演示,杜小东灵机一动就用带滑轨的黑板做演示,这么一讲,平移的概念就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同学们的眼前,并且令人记忆深刻。
知识是有限的,创新却是无穷的,如果培养天才需要适宜的土壤,那么,“创新”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焦振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