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金银石头
文||乔本占
一个金银匠在村十字路边,升起火炉子铸造村人佩戴的金银首饰,整一天了才来了几个村人前来定做。夜慕降临时,就宿于靠村路一侧的一村民家。这户村民一家六口,靠一近三十的儿子养家糊口。儿子除安分于种植农业外,时常还冒夜掌一小渔船,在村外的一条小河里捕捉而来的鱼虾,到离家七里地的镇子上换钱,来增加自家的经济收入。以往他下河里逮鱼,一般都在第二天早上五、六点起网后,到镇子上把鱼虾卖掉后回来,就是上午七、八点时间了。可这晚他却不到十一点,就起网归来了。六十岁的妈妈问起因果时,他便对妈妈说了一件令一家人兴奋的事。
这些天村里在河里扑鱼的人越来越多,一晚上就有十几个小渔船,在长不过千米宽不到百米的河面上来回穿梭捕鱼,河里的鱼虾越来越少。今晚他下上网后,不见有鱼虾上网。就上河岸蹲在河坡边漫无目的地拿起一块散落的石头,砸碎另一块散落的石头。有意无意的打开戴在自己头上的矿灯,照了照被自己砸碎了的石头,发现碎石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不知名的矿物质闪闪发光。他好奇地拾起几粒绿豆、米粒大小的矿物质,想回来让傍晚住进家里的银匠识别一下,这些矿物质属于不属于金银类的东西。要是真是金银货,原本前几年护河坡剩下的一河两岸散落的石头,不就是我发财的“金疙瘩”了吗?那岂不是我就将成村里的首富了吗?于是,便起网回家来了。
金银匠从他手里接过来闪闪发光的不明物,左看右看说:“是的啊!是金子、银子啊!哈!哈!——这回你可要成为富翁了!想不福也不行的了。”一家人,包括银匠都皆大欢喜;兴奋地一夜未眠。
第二天,儿子就随身携带一把斧头和一个小编织袋以及备上中午自己要吃的干粮,到村后河堤外小河岸的下边,干起砸石头捡“金银”的活计来了。他用了一天功夫,就砸出来了三两袋的碎“金银”来。捡金敞开着的编织袋里的“金银”在夕阳的反射下,亮着耀眼的金银光芒。他把编织袋里大小不等、黄白不一的“金银”按颜色分拣出来,并分别用食品袋分装起来,就脚踩夕阳的光辉兴高采烈的走进了自家的房门。
一进家门,他父亲对他说,那金银匠去镇子上做座摊生意了,让他把砸得的“金银”拿到镇子上银匠铺子里去加工首饰去。他听完父亲这么一说,晚饭也不吃,就带上“金银”匆匆忙忙地找到一远门哥哥说:“哥呀开上你家的车,我们一起去找你家在市里地质勘探局上班的老大,化验一下这究竟是属于啥矿物质,别叫那金银匠走漏了消息,让人们抢走了我们发财的生意。”得到了远门哥哥的支持,他们连夜开车来河坡下,用备好的编织袋装上三、五块,他白天就物色好“金银”含量多的石头,一溜烟的驱车向市里赶去。在与路人过问时,他们便瞒过路人说是身有不适处,去看医生去。
第二天,下午村北小河的岸坡下,挤满了陌生的面孔,个个手举铁锤都埋起头来“乒乒啪啪”的在砸石头捡“金银”。
原来是昨天金银匠,在其摊铺里对满街的男女老少,散布了他村北小河坡下石头里有金银的消息,人们奔走相告,个个神秘而又极力地把这一消息扩散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们 。使之十几里以外的村民们,也成群结队乘坐着各家不同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砸石头捡“金银”而来。
这天是双休日,中小学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其中。他们学着电视电影上,过夏令营野外就餐学生们的模样,备上所用的食物和餐具,中午就在小河岸边拾柴做饭,欢快的共进午餐。到夕阳垂下时,十几岁的学生们像蚂蚁搬家一般,个个选中一块沉重的石头,勉勉强强地搬进了各自的家中,用铁锤去砸碎石头拾得“金银”,对大人笑说:明天带上砸下来的“金子、银子”到金银铺上,打耳环做首饰去呢。于是,忙坏了镇子上那个金银匠。那店铺门前,整天都被定制金银首饰的客户们围聚得水泄不通。
其实前一天,市里勘探局给他送来了“金银石头”的化验结果是:石头里含的矿物质是铜和锌。可怜他的发财梦就此破灭。可悲的是人们数天的砸石头,不但把零落散失的石头砸掉了;连水泥石头构筑而成的河岸护坡,也被破坏掉了。更悲惨的是那砸下来的“金银”有放射性元素,长期佩戴在人身上,对人体有致病与伤害的......
2024-06-10写于乔湾村
作者简介:
乔本占,男,汉族,生于河南省,中共党员,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作协会员,《中国乡村》杂志终身会员和认证作家;河南省南阳市作协会员。曾在解放军某部做连文书,在《河南农民报》《中国乡村杂志》等各报刊刊登作品五十余万字。部分作品选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家代表作全集》《中外当代文学艺术家大字典》,多次荣获若干类奖项。《故乡的秋雨》《故土夕阳红》等作品,分别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和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选入年度精品散文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