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故事
作者 朱军
汉江一号游轮
2005年,汉江河里忽然出现了一艘游轮。说是游轮,是有游轮的造型,其实就是一艘大船,像一个舰艇,又不是战舰,因为没有炮位,也看不见什么威胁。可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这艘游轮自从出现在视野中就没有“游”过半步,只是随着水涨水落而变换着高度。这就有些纳闷了。可是在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这艘游轮的谜底揭开,因为开业接待客人,那不是别的,而是一个餐饮场所,水上的餐饮场所,很是壮观,也不无气派。也就在这一天,游轮打出了“汉江一号游轮”的标识,你走上去,他走上去,但见上下两层,有的部位还有三层,有船长?有大副二副吗?乃至水手呢?都不见,也不能说没有。这时候,一些体态婀娜的妙龄女子出现,或者像是一些妙龄而看不出年龄的女子出现,穿了海魂衫,戴着贝雷帽,一路来去,上上下下,很是有趣儿。在每一层的船壁向里面的位置,有当年意大利传教士南怀谦拍摄的古汉中照片,古城,老城墙,长辫子,还有过河的船夫,憨态可掬的孩子,深深的护城河,都在上面,很有一些古风,带着历史的印痕。这是开业的那一天,许多的人物都来了,喝彩剪彩乃至吃喝,很是热闹。那么,这一艘汉江一号游轮就有些令人猜想了。你猜想这里面的情形,有什么况味,有什么味道,还有什么底细?都不得而知。其实令人费解的还不在这里,而是一些诸如此类的不同情形——
一日,某市长视察别的工作来到这里,觉得偌大的汉江上游忽然出现一艘游轮,是谁的关系?是怎样的背景?又是如何起根发苗的呢?他不知道,也没有听到谁汇报过,这就有些费解了。尤其是当时已经是五月份,汛期马上要来,作为上游的汉江河,肯定是洪水经过的主河道,如果任由这艘游轮停泊在此,洪水来了怎么办?人民的生命财产如何得到安全保障?于是前去检查。这时候,一条大狼狗嚎叫着出现,市长先生不会被吓到,但更加愤恨了。一条如此考究的船上,怎么会有恶劣的狼犬呢?他很是不悦,下令开走,或者拆掉。又一日,常委副市长老杨来了。他是笑嘻嘻的,而且几年之后也是因为如此的笑嘻嘻(其实是皮肤痉挛)倒霉,锒铛入狱,获刑几年。当时,老杨同志风头正健,迈着大步上了游轮。那一天他很高兴,老板也心情大好,于是对了脾气。这一番考察,让老杨觉得汉河大地的三产由此将有一个新的亮点,于是极力推介,大会小会都在讲,让游轮传播了美名,也让老杨同志有了三产的实例。谁说汉河没有经济载体?谁说这里没有击鼓扬帆?游轮便是。再一日,国家海洋管理局的人来了,有的说是在整顿,有的说是在调研,还有人说是为了后面办证前来考察,但来都来了,总该留点好的印象吧?于是接待,于是调研,喜笑颜开,办了证件,手续齐了,才有开业,才有一号游轮的声名日隆。但后来,政界有不同的声音,主官反对,常务支持,而且犬牙交错,不分上下。关键是有了海事部门的文件,游轮还是游轮,生意还是生意,汉江一号游轮依然在这一条大河的上游浮现。在后来,生意惨淡,年复一年,这一条汉江一号游轮开不走,也出不了航,只有卧在这里,继而烂在这里。这当中,三个合伙经营的老板亏了血本,据说一共筹资投进去两千五百万元,大约每个老板投资不下八百万元,没有效益,收不回成本,更遑论效益拉动了。两年过去,五年过去,待到第八年过去,这一艘汉江一号游轮几乎成为泄洪的麻烦,让汉河市的领导头疼,也没了经营的价值和可能。那么宦海沉浮,官员已经换掉好几茬,新来的不管这些,一声令下,只有拖走了。据说拖走也花了不少的钱,但那属于汉江治理范畴,就可以略去不管了。汉江一号大桥,你2021年春天写的短篇小说《寻桥记》约万字,写了一个外出打工的青年小康回水乡过年,其实就是寻桥寻根的点滴;小说以篇代目,成了一本小说集的名字,出了书,杂志发表,不过也仅此而已。这里要说的是,小说中寻找的是汉河一号桥,可现实生活中,汉江上游却没有一号桥,只有二号桥、三号桥和四号桥,还有可能修成的桥,则按照顺序排列,这有些蹊跷,但没有办法。那么,这汉江长河中是不是真的没有一号桥呢?那也不尽然。 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排列,1965年在时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胡耀邦的关心下,汉江上游汉中段架起第一座汉江大桥,同时落地的还有汉中化肥厂,以及南郑县和城固县氮肥厂,使得汉中地区的交通和农业有了很大的改善。传说当时胡耀邦看见滔滔东去的汉江河上没有一座大桥,人们还是依靠小船摆渡,顶多有的地方有一两个木桥横亘,南来北往的人们为过河发愁,这个颇为个性化的高级干部被震惊了,甚至有些震怒,泪眼岑岑,他马上下决心,决定修建汉江大桥。
修建这座汉江大桥用了不到一年。按照余成新先生文化随笔集《汉水纪事》第一篇“汉水之利”(72页)《一桥飞架南北》的介绍,当时是“过河难,难于上青天”;上个世纪60年代初,经过胡耀邦书记的决策,很快进入启动,1965年的9月启动,建成汉中、汉江第一桥,桥长四百八十米,桥宽车行道6点5米;该桥由54个水下柱、27个系梁、54个立柱、27个顶梁柱组成排扇柱,可谓出神入化,充分地体现了群众的智慧。由于工期抓得紧,三个月完成130个大梁和300多件人行道快件的模子板制作,完成200多吨钢筋的下料和弯曲成型。1966年5月16日,汉江大桥竣工通车。更为令人惊叹的是,由于当时以工代赈、广泛使用民工义务劳动,加上没有贪腐,计划修建一座大桥的资金,还修成了下游的王河坎大桥,堪称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
从那时候起,汉江一号大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此桥人你的记忆里,一直是忽闪忽闪的,有些颤动,特别是重型汽车通过的时候就颤抖得厉害,内行人不以为险,反而觉得这是正常的现象。不知道这座大桥的承载有多少吨,也不知道那个32吨重型载重汽车是否来过这里,只觉得汉江一号大桥是一个负重的战士,一月月、一年年,承载着过桥的车辆和行人,从1966年到2013年,整整地服役了47年,接近半个世纪的长期服役,这座汉江一号大桥沧桑无比,你的少年,许多人的少年,乃至许多人的青年和中年,乃至老年,都在这座大桥的运行中度过去,也成为人与大桥的美好记忆。汉江老桥 桥墩 留影
依稀记得,小时候大热天歇凉,大桥是绝佳的去处。一片竹席,一天的星斗,还有一个少年的仰望,都是人与星空的对接,还有向往。这时候蚊虫在微风中离去,风来了,星斗漫天,你依稀睡去,梦见长河的日出,还有日落。依稀记得,“文革”那会儿,汉江两岸武斗连天,硝烟弥漫。时而桥北戒严,时而桥南封锁,碉堡出现,机枪出现,冷枪不断,一发炮弹还擦边袭击大桥,很多年里,桥的边缘还有弹痕,即使有人修补,也留下“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字样。之后又修复过一次,才抹去了这些字样,但是往事如梦,也似乎并不如烟,昨天的事情镌刻在记忆的底板上。依稀记得,2008年地震,老桥经受考验。桥无恙,桥还在,人安好,南来北往的救灾物资,从这里运送到远近各地,这如同我们视野中的西汉高速公路一样,成为一条命脉,乃至动脉。那些早晨和夜晚,桥承载着一切,又似乎时而叹息,幽深呼吸。依稀记得,2013年的春天的某日,随着天汉大桥(后来汉江二号桥)的落成,一声炮响,汉江一号大桥被定向爆破,曾经的大桥零落成尘,往事成为碎片,渐渐沉入江底。这时候,许多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如同你小说《寻桥记》中的小康和他的师傅一样,还有那个没有多少忧虑的娟子,一起都落了泪。这时候,汉江一号大桥,成为一个文化符号,留在记忆的深处。
但奇妙的是,汉江大桥至今有二号桥,有三号乃至四号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桥,可就是不再有一号桥。至于那座2006年修成的桥,如同一个交流干部来了又走一样,划过星空,早就不见身影。那座属于过渡性质的原二号桥,转瞬即逝,让位给漫漫的时空。汉江河里许多年都没有沙洲,而且不瞒您说,过往时日每年还在冬春季节实施清淤疏通工程,将河道的泥沙堆积之物清理一番,过去叫河道清淤,而今叫汉江治理,以利汛期泄洪。那么,像主席笔下的“橘子洲头”那样的景观,在这一条叫做汉江的大河上,特别是上游,是看不到的,那么也就有“坦荡如砥”之类的情形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观光河堤建设的时候吧),这汉江河的上游也有了一道风景,那就是把河道清理之后的河沙没有拉走,而是在三号桥上面的南端河边堆积起来,渐渐地成为一些沙洲。开始人们还没有明白这在干什么,但见一些机械停在那儿,许久不动,而且还在将一些沙石堆积起来,以为要拉走;不光如此,而且在上游的一些地方,比如靠近四号桥的地方,也有几处如许的沙洲,同样是以令人费解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过了一段时间,这种沙洲高低差若许的时候,机械开走,留下一些高高低低的沙洲。这时候,你在散步中看见,竟然大惊小怪地惊呼起来:哎呀,这汉江河里咋有了如此的堆积之物?这不是明摆着影响泄洪吗?要是汛期来了,一旦洪水猛涨,凭以往的生存经验,那大桥岂不是十分危险吗?这时候,一边的人暗暗地笑,你的家人也在那儿冷笑你的无知:都什么年代了,修观光河堤,湿地公园,几个沙洲冒出河滩,有什么稀奇?至于那泄洪的事情,则不是你考虑的事儿。那时候在五六年之前,如此的回答委实是有些小看你的意思,最起码,是将你看得十分的奥特了。如此一看,这么一想,你也觉得自己是十分落后了。都新世纪了,堆砌几个沙洲,有什么关系呢?之后,还真的是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过了几年才发现,这些沙洲的出现,好像也没有影响什么泄洪,一年一年的,这汉江大河照样日夜奔流或者不流动(因为有了桥闸,这儿那儿也有些凝滞),加上游船的来来去去,红嘴鸥飞来飞去,一个被称为天鹅湖的汉江桥闸出现,那么这一条母亲河,也似乎没有什么危险了。这时候,你还是心里固执地认为,作为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江,这一段河流算是偏瘫了。但是朝朝暮暮的,那些沙洲上面有野草疯长,有水鸟来去,有了垂钓者(后来被劝走)守候,也有各种各样的杂树。那么,江风吹着,江面一片水汽蒙蒙,抑或有着各种各样的花儿在开,杂树生花,杂花生树,摇曳着,晨昏着,阴阳割昏晓,一个近乎袖珍的小小岛屿呈现。这时候,三号桥附近也好,四号桥附近也好,因为有了一些沙洲,以及由于沙洲而呈现的汉江景观,是不是也有些不同呢?
对此,你的内心还是有些不那么认同。你依然喜欢一泻千里的江面,依然喜欢怦然万里的浩荡,对于这些小小的沙洲之类,还是觉得像一些不应该有的赘肉,似乎应该予以修剪为好。这样说,这样看,仍有咸吃萝卜淡操心之嫌,那么也就观看春风秋月,优哉游哉为好吧!这时候,你可能又到了那些沙洲边,一些雪白或者不那么雪白的水鸟斜刺里飞出来,振翅而去,让你有些惊讶,继而苦笑若许了。救援人世上,不知道有多少悲欢离合,其中有一种感觉叫绝望,还有一种属于意外的遭逢,之后就是命运的牵引了。这当中,人世之于河流,绝望恐怕也是一种大的遭遇,比如感情的死胡同,经济的困境,还有许许多多想不开的时候,这在有的时候是可以挺过去的,在有的时候则未必,于是就有轻生的念头。在长河两岸,过去有一句话,“宽处往窄处想,跳井不如跳堰塘”,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调侃,其实是反话正说,带有对人的规劝。还有一句话,“汉江河又没有盖盖子”,则带有男人对女人生气时候的激将,也是反话。可一旦有谁真的去跳了堰塘,那也是很摧悲的,特别是当一个女人想不开去跳河,那就是恐怖的了。这时候,男人也好,家人也好,乃至乡邻,就会风风火火去寻找,去救人,其感觉还真的是火上房般的紧急状态了。有人粗略估摸过,这些年汉江里跳进去的人不下数百,有的从岸上走进去,有的从桥上鸟儿般飞下,有的则是开着车撞断栏杆,连人带车飞翔而去了。当然也有人神经堵塞,女人在家里和男人吵了架,说要去死,可就是在浅水处停留着,这其实就是恐吓了。跳井跳堰塘的人暂且不去说,仅是跳河的人,虽说数量很大,但真正如愿的人还是很少,通常有九成以上的人被人救起来,而救人之类的义举,通常而言也是陌生人所为,这就不无见义勇为,有着人道主义的辉光。大约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你和几个伙伴去河中心的沙滩上捡柴禾。由于刚刚涨了大水,加上当时在埋电缆,河中心挖了深深的沟槽,你们不知道,就涉水进入了危险。大水冲来,命悬一线,据说已经冲走几百米,若是再冲下去,就进入白龙潭,那就是神仙也救不了啦!这时候,水乡的王贵生奋力跳入大河,把你和好几个娃娃捞起来,否则,你们早就呜呼哀哉了。那一次有五个娃娃,其他几个都很滑头,也会游泳,你是笨蛋,不会游泳,同时呆若木鸡。好在傻瓜有瓜福,被人救了。许多年之后你还在感念着这个水乡的汉子。由于种种原因,你直到兔年六十岁的时候才去看望了人家,而这时候,王贵生也快七十岁,几乎忘记这档子事情。回忆起来,这个救人的人觉得救人应该,而且很累,当时他尽管只有二十来岁,也在救人之后在床上大睡三天,才慢慢恢复。他说那一天他是去帮人家干活,看见险情就跳入水中,凭了高超的“踩假水”本领,才救起这几个娃娃,真是往事一说堪惊。你给他带了瓶装酒,人家不要,说只喝散酒;于是择日去喜神坝买回送去,方才咧嘴一笑。由于他的善行,母亲高寿,他自己满面红润,儿女争气,有了福报。
你亲身经历之外,汉江河里大大小小的救人义举不知道有多少件,都被大水席卷,融入大水,抑或沁入石头与泥沙,沉淀在奔流回环的汉江大河之中了。河水无语,长堤无言,一切义举,全都随风而言,成为生命的本真。那些打鱼人,那些沿途遇见的人,那些忽然遭逢的人,都在救援,也在义举之后置之脑后,不多去想。但是这当中,有一支曙光救援队,好几年活跃在汉江长河两岸,同样救出不少的人,也一样沉默无言。因为机缘,或者无意地交往,你认识了小李先生,还认识了小沈。他们一个在搞水暖器材经营和安装,一个则是感德龙馨茶的经销者,有他们的社会身份。可是你一旦走近,才知道小李先生硬朗精干,是汉江曙光救援队的队长,洋县人,在古城好几年了;另一个小沈则是妙龄女子,其实当时也三十七八岁了,热爱茶叶,精通茶艺,还会弹奏古筝,穿上汉服仪态阿娜,很是恬静。可是小沈的另一面,则是这个救援队的秘书长,其实就是组织者和服务者。可就是这么两个人,曾经在汉江长河边带着曙光救援队先后救起了近百个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是约着出去,在三号桥下面的河中间沙丘上玩耍,可这时候,上游忽然发水,不大也不小,忽然之间就冲决而来,这时候,曙光救援队出现了。但见水在涨,危险在逼近,孩子危在旦夕,救援队的小伙子出现,一条绳索,一个救生筏,甚至直接扑上前去,从死神的嘴里救回孩子,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这样的危险,这样的紧急时刻,不知道李队长经历多少次,不知道小沈经历多少次,但他们在救出孩子的时候神态是安详的,心情也是安泰的,那么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曙光救援队,真的是带来了曙光,给一个个家庭增添了希望。那么这些年,他们得到了无数的锦旗,得到了很多的夸赞,还有一些夹枪带棒的埋怨,甚而责怪,也就不再多去思量。
曾经在小李队长的口里听到了很多的救援故事,曾经在小沈那儿听到了一些救援的诉说,也从小沈的手机里看到了若干演练的图片,那时候的小沈,还有他的战友们,一身戎装,精干效能,眸子发亮,身心不无矫健,透着青春的辉光。但是第二天,他们又回归到日常,那还是如同一首歌里唱的,为了生存,人们四处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作者简介:朱军,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原地税系统文学创作协会主席,汉中市作协副主席。先后出版散文集18部,长篇小说6部,小说集9部,诗集12部,童话集1部,累计1200万字。温和执毅,笃守文心。坚守人生,自尊放达,在自然与灵识中熏染墨香,在抒写中行走,提升生命的质量。
秦巴民艺交流民间文艺,展播文学艺术,推介名家风采,传承民间文化;博览文艺新潮,助力文化产业。
60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