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之贾雨村
文/夕颜
“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社会历史意义来看,它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品味和欣赏的。每一次翻阅,我都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近日,通过喜马拉雅平台再次重温这不经典巨著,更觉得韵味无穷,今日特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小心得。
蒙曼老师,是我深深崇拜的女性学者,她的智慧与才情总是令人赞叹,她参与点评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每期必看,《百家讲坛》更是一集不拉。
虽然,《红楼梦》原著诸多人物关系穿插交错,社会关系网错综复杂,但蒙曼老师在《蒙曼讲红楼梦》中,以清晰的思路,细腻的情感将每一个人物都活生生的呈现在听众面前,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述,分析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使得每一个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贾雨村作为中贯穿全书始末的人物之一,他的性格、角色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一角色,更是让我感慨良多。贾雨村是出身诗书仕宦之族的寒儒,原文写到“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他寄居葫芦庙,每日卖文字为生,他渴望一朝得中,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甄士隐敬重他的学问和抱负,时常请他到家中坐客,后来贾雨村得到甄士隐接受甄士隐赠银上京赶考,无疑是贾雨村人生当中的贵人,对他有知遇之恩,得到甄士隐慷慨的资助后,他进京赶考中了进士当上了知府。封官之后,他回姑苏寻访恩人,不料却得知甄家不幸,他大大伤感叹息一番,次日,遣人送了银子、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并承诺寻访他们的女儿英莲,说明贾雨村对甄家的旧日恩情,还是铭记在心,有意回报的。可见他也有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一面。青年时的贾雨村虽家道中落,仍有重振基业的抱负,希望通过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无奈现实残酷,四大家族的隐形势力无处不在,贾雨村一路巴结讨好,不惜蜕掉自己原本有志青年的模样,试图给自己找一个牢靠的“护身符”,他也靠着四大家族平步青云,在官场如鱼得水。得势后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贾家的忠心。贾雨村在得知贾赦想要收集石呆子手中的扇子时,利用自己的权力威逼利诱,将扇子夺取到贾赦手中。这一行为虽然手段不光彩,但也可以看作是贾雨村为了进一步巩固与贾府的关系而做出的努力。薛蟠一案中,贾雨村选择靠近了有钱有势的薛家,而牺牲了自己的道德和坚守,目的也是为了巴结薛家,借薛家之力给自己今后的仕途铺路。他三天两头往贾家跑,低眉顺眼、百般讨好。尽管如此,在贾家人眼里他也只是个“贱奴才”。贾家对他虽然也是恩惠颇多,却没给他足够的尊重,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他,第九十二回中,冯紫英问贾政,是有服的还是无服的,贾政没有正面回答,再问贾雨村找的谁,贾政说找了个甄士隐家的丫头,可娇杏原本是甄士隐家的养女。在贾家人眼里,贾雨村品级再高,也不过是讨饭吃的贱奴才,连平丫头都说他是“饿不死的野杂种”。贾宝玉更是对这位做官且虚伪的兴隆街大爷及其生厌,这令贾雨村免不了生出几分屈辱感,进而引发深深的怨恨。久而久之这种怨恨在贾雨村心底淤结,一旦有了爆发的时机便会一发不可收拾,后来,贾雨村与贾家反目成仇便是必然的结果了。难怪,贾府有难,他必得上前狠踢几脚方可解恨,当贾家被抄之时,他不但没有施救反倒落井下石,“前江南甄家、金陵史家获罪被抄,家银财产有不少隐匿在这......”

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正念若衰,邪念则主。回顾贾雨村的一生,我不禁思考:在权力和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也会迷失自我,忘记初心?在追求成功和地位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会牺牲自己的道德和坚守?正如蒙曼老师所说:“别人给你的恩惠你要记住,你给别人的恩惠,你却要学会忘记。”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感恩,记住别人的恩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初心和道德底线,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迷惑。
让我们以贾雨村为鉴,不忘初心,坚守道德,用我们的善良和真诚去面对这个世界。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坦然和美好。行善只为让自己心安,不期望回报,才会让我们的善意更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