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全国首届少儿京剧电视大赛”登上央视戏曲频道,之后又重播了五六次,其收视率和影响力应该是戏曲频道之最吧。
这么多少儿在继承国粹,而且把京剧唱到这个份儿,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少儿组,3~7岁的小娃娃,全副‘披挂’粉墨登场。勒上头、勾上脸,带上髯口、盔、帽、珠花、头面,穿上靠、袍、衣、蟒、帔(pī)、厚底、褶(xué)子,登台亮相,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一腔一调一招一式,中规中矩像模像样,确实了得。其中有不少高难的程式身段和功夫,表演起来毫不逊色,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有几个特别的小女孩儿,给我留下了较深印象,6岁的柯霁航家住上海,每周由姥姥陪同乘飞机到哈尔滨学戏,正所谓痴书者文必精,痴技者艺必良。 6岁的刘乃佳表演结束后大呼:求求你们啦。感动得五位评委全亮了灯,说她是情商很高的小姑娘。8岁的杨熠晨,行头都是爸爸给她置办的,特别是表演时的水晶头面非常漂亮。11岁薛惠予,唱的是《白蛇传》里的“徽调二黄”“亲亲 儿的脸,吻吻 儿的腮”,这段唱是田汉先生作的词,京胡大师李幕良编的曲,京剧大师赵燕侠先生首唱。小姑娘唱得有腔有调,像个大青衣。还有个重庆的小女孩儿,演的是失传的《金针刺红蟒》,武旦功夫十分了得。
大赛中那些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12~15岁的花季少女,亭亭玉立、仪态万方、超凡脱俗,已展现出高雅文静大家闺秀之风韵,着实令人怜爱不已。
再有,陪同孩子学习京剧并到现场观赛助威的20多岁或30出头的年轻家长尤其是年轻妈妈,在此功利浮躁的年代能够尊崇民族传统文化,支持孩子学习京剧,并为此做出牺牲和贡献,有的辞去工作举家搬迁,有的不辞劳苦陪娃娃千里投师,有的因为孩子学戏自己也成了国粹派,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在我的印象中,80后的年轻人特别是女人,大多是“只知道郑智化不知道郑成功”的追星族,少素养缺文化。事实告诉了我,这些京剧娃娃的妈妈一个个都是有修养有才情风韵娴雅的巾帼精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家长和孩子都把学戏和做人联系在一起,“踏踏实实唱戏,老老实实做人”的优良传统和不成文的规矩,已经传到了新世纪的新一代,可喜可贺啊。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