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市两粮票的回忆
兰州吕爱斌
前些天的一个下午,我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从天水返兰州,我买的是从南昌至兰州西的高铁票,却上了上海虹桥至兰州西的车。按号落座后,乘务小姐就来查票:“请问您是哪个坐位?”“就是这个号。”“您贵姓?”我递上车票,乘务小姐看后对我说:“大爷您坐错车了。不要紧,您就在兰州西下车吧。”尽管服务人员妥善为我解决了问题,但我从内心还是十分愧疚:老了,怎么犯了这样的错误?在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中,我的心里始终不是个滋味,也正是误上了上海至兰州的火车,所以脑海里一直翻腾着有关上海的历历往事,并在座位上记录下了这段文字。
1979年冬,我第一次去了上海。真是大上海,那个时候社会还不太开放,一生中能去或去过上海的人并不多,能在南京路、外滩、第一百货商场转转算是大开眼界、胜读10年书。那年,我20刚出头,入伍在西北河西走廊第十九野战军军部,因公送苏州吴县退伍老兵返乡,事毕得空去了上海。在这之前,除了去过一次湖北老家的武汉,再没有见过其他大世面。当时激动的心情是无法言表的,面对高楼大厦、各色人等、勾肩搭背、、叽哩哇啦、奇装异服、琳琅满目的商品、宽阔干净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好奇、发愣发呆,行走在大街上我仿佛是个外星人,与我在军营里每天吃的、见的、听的、穿的完全不一样,眼前的一切,简直就是对我思想观念的极大颠覆、并引来阵阵巨痛。印证了一句名言:“差别咋就这么大呢”?记得一天中午,游罢外滩,我准备在附近一家小饭馆用餐。当年走到哪吃饭是要凭粮票的。进店后,我无意中发现这里还有半市两粮票,意思是你可以要半两食品,比如要1两半、2两半主食都可以,这在其他地方都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半市两的票面,就是“全国通用粮票”也没有半市两面额。曾经听说过上海人很精细,这恐怕就是精细的具体表现吧。我很好奇地站在乘米饭的服务员旁边,细心观察她怎么乘半市两米饭,我发现当地人用餐大都要2两半或3两半米饭,我认真旁观服务员的精致服务和熟练操作,看看区别在哪里?原来她是在2两或3两的基础上又添了一些,意即2两半、3两半。对外地人来说尤其是西北汉子来说,可能不在意多一点少一点,但对上海人来说,多一点就是多一点,少一点就是少一点,多一点就得多付半两粮票,少一点就会少付半两粮票,按理说这也是非常周到和公平的。经过一番观察和思索后,我要了4两半米饭、3份韭菜猪血汤作为我的午餐。席间,服务员端一碗汤菜过来,就问一遍我“几个能(人)吃饭?”我说“一个能”。上第三碗汤菜时,服务员又严肃的问我:“你到底几个能吃饭?”我高声回答道:“我一个能!”“一个能怎么搞3个菜吃?”我心里暗想,就这3小碗汤菜、一碗米饭还不一定能吃饱呢。只听见女服务员小声自言自语道:“解放军蛮能吃的郁!”当然,这是对我的夸奖。不然,换个穿便衣的人她可能会说“这个乡里能是个饭桶呀。”饭毕,服务员拿着我的半市斤“全国通用粮票”交给收款台,然后给我找回了“上海市粮票0.5市两”。这半市两上海粮票,我始终自豪地把它作为我去过上海的见证,珍藏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