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情。
那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首配着照片的诗。但这首诗不是我写的。
事情是这样的。头一天傍晚时分,我在小区拍了一张行将凋谢的月季花照片,感觉挺好看,心想能配上一首诗多好。于是,我就联系了于静女士,说明了意思,问她能否为这花配上一首诗。不一会儿,于静女士就把诗作发给了我:
我拍的那张照片

于静女士给照片配的诗
秋去冬来尽凋零,
独秀一枝花艳红,
不随枯叶跟风去,
娉婷傲立萧瑟中。
我非常高兴,并表示了谢意。
于静女士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表诗画作品,如格律诗,打油诗等。尤其是她的画作或照片配上小诗,看图说话,形象生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有艺术感,很有生活气息,充满乐趣。
我很喜欢这种形式的作品,它通俗易懂。我把它比喻成,就像是在饭店点餐,半成品的模板菜或菜的照片放在那里,一看就明白这道菜的真容了。
像我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文学门外汉,就喜欢这种直观、有话您直说“简单粗暴”的方式。
再看看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不时有微友发表现代诗啊,打油诗啊什么的。更有那图文并茂自娱自乐的调侃说笑,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很接地气,精神饱满。
看,人家这老年生活,愉悦身心,丰富生活。多好啊!让人羡慕煞。
这又让我想起了当年上学时课堂上的一幕。
当时老师在讲解《大学语文》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老师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逐字、逐句、层层地解析诗意:李白与好友孟浩然那深厚的友谊,送别好友那依依不舍的心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最后,李白望着朋友的帆船渐渐消失在了天际之中… …
朋友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的复杂心情油然而生。
我听的是那么的入神,那么的享受,并且这一幕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了。
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也能写诗多好啊!只恨自己的语文水平实在是摆不到台面上。
这次好了,像是一根棍子,把我对诗画的好奇撬开了一条缝,让我看到了希望,挑逗了我那不安分的心。我突发奇想,我是否也能写“诗”?
心动不如行动。试试看!
哇塞!那些生活中的瞬间,生活的自然,没有修饰,是那么的质朴,真实。
原来,生活是这么美好。诗不仅在远方,更在脚下。
譬如:
扑捉一个瞬间

这种练法很别样
又是弹来又是唱
弹的曲曲动人听
唱的声声感人伤
表达一种情怀

似画非画不是画
梦幻朦胧美如画
郑氏美作来分享
滩涂摄影当属他
体会一种情绪

大雪封门不出门
闷在家里把酒焖
胡言乱语讨人嫌
醉马刀枪床上滚
记录一个行动

州桥遗址发掘中
考古研学向公众
示范基地亲体验
修碗一只贼高兴
展示一种状态

大风呼呼乱刮
把那庄稼刮傻
一路烧杀掠抢
地如开片麻花
宣示一种情感

中华文明远又远
摸得着来看得见
五千年去看河南
三千年去看西安
一千年去看北京
五百年看上海滩
… …
这些点点滴滴的定格,其乐融融,愉悦身心。真的是,生活到处都是趣,生活处处都有乐。
这也算是斑斓了一下我那单调乏味的精神生活吧!
2024-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