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宽:性格决定命运
“积极心态正能量。黑暗深处放光芒”“我有正能量,出乎你想象”“处处释放正能量,人间也能变天堂”孟国泰先生的《大众教育学》之“情育篇”中的这些内容让我受益匪浅。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与气质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开朗、助人、尊重他人的性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具有良好的性格,学生才会在当今这种学习生活中健康的成长。在我们现在的学生中 ,因为性格不健全,导致抑郁的,出现校园霸凌的,这些让人痛心的事情屡屡发生。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不认同这种说法 ,人都是处在发展变化中,学生们天天都在改变,天天都在成长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塑造学生优秀的性格,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性格与气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社交能力,情感管理,成功成才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教育者和家长也重视性格的培养 ,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从而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未来成功。
张波:培养性格的策略
想要命运好,
先把性格培养好;
想要性格好,
先把习惯培养好。
——孟国泰语
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策略:
1、营造良好环境。特别是性格孤僻的学生,应努力营造一个和睦、融洽、民主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关心和支持,对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有促进作用。
2、给予积极评价。多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通过夸奖、赞美等方式,使学生在精神上有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开朗性格。
3、增强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或学校的日常事务中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社交能力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4、培养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缘,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一个有良好组织纪律和凝聚力的集体能够锻炼和完善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集体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完善自己的性格。
5、家庭教育配合。家长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批评、指责他们,父母的示范作用对培养孩子的性格有着重要影响。
6、教师榜样作用。教师本身也要用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这对于教学的成功非常重要。只有教师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和态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7、培养多种爱好。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加艺术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坚韧不拔和高雅而坚定的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人格。
今天不努力,明朝卖苦力,
今天不吃苦,明朝吃大苦。
若是怕吃苦,一世都痛苦,
若不怕吃苦,一生都幸福。
——孟国泰语
要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和高雅而坚定的品质。也要让学生经历一些挫折和困难,让他们学会吃苦,从而更好地成长。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性格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评价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王建宁:读《大众教育学》有感
孟国泰先生的《大众教育学》是一部集结了他37年教育经验和智慧的作品,通过近1000首小诗展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部作品不仅是孟先生思考教育、收获教育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忠诚教育、奉献教育的“告白书”,更是他把教育作为“人生的第一生命”的“宣言书”。
在《大众教育学》中,孟先生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提倡从个体出发,让每个人成为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最终共建一个和谐世界。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关于“性格与气质”,孟先生在书中也有所探讨,一般来说,性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而气质则是指人的天生的心理特征,包括情绪反应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发展。
孟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他对性格与气质的看法,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他的作品鼓励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朱洁:充满希望,出类拔萃
欣赏学习了孟国泰先生《大众教育学》之“性格与气质”一章节的内容,也看到了推介阅读的“希望歌”与“出类拔萃歌”,联想和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我深有体会和感悟。
比如孟先生在“希望歌”中提到的,无论是创新还是敬业,不管是自省或自制,等等,都应当竭力发挥并时刻提醒自己,要积极主动的身体力行的去做这些事,去培养和形成这样的优良性格与良好习惯。如果一味的停留在或止步于“心存希望”这一层面,那距离实现上述习惯乃至行动,终究会有很大很悬殊的距离,甚至于无法达到和实现。古语云:临渊羡鱼莫如退而结网,与其好高骛远,希望这描绘那,不如扎扎实实稳下心来,心有定力,认真做好与教育实践和教学活动密切关联的“创新”“敬业”“自制”乃至“爱国”等多元丰富的性格与气质的培养与促成,也就是说,真正的动起来,干起来,日积月累,那么我们所期盼的目标终会实现,一切预期的美好希望即愿景才会如约而来。
怎样“出类拔萃”,孟先生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努力摒弃悲观、懦弱、马虎、鲁莽等等阻碍自己进步和完善的不利性格与不良习惯,努力向其相反的方向即乐观,勇敢,认真,谨慎等诸多良好且正能量的性格渐进靠拢。向书本学习,向社会汲取营养,那么终究在不远的将来,你会出类拔萃!
张变荣:读《希望歌》有感
不是有希望了才创新,
而是创新了才有希望。
不是有希望了才敬业,
而是敬业了才有希望。
不是有希望了才自省,
而是自省了才有希望。
不是有希望了才自制,
而是自制了才有希望。
不是有希望了才爱国,
而是爱国了才有希望。
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也需不断更新,在不断的更新中,教育的困境会不断出现,如果我们只关注问题,会让我们无力远行。如果起而行之,投身课改,则代表着教育奔赴的希望。课改从来不是看到希望才去行动,而是行动了才有希望。在知中行,在行中知,知行合一。面对三标课堂,我想说的是:先起跑,再调整呼吸;先起飞,再调整姿势。运用孟国泰先生倡导的“创新、敬业、自省、自制、爱国”,给课堂注入一股新的希望、新的活力。
齐文华:培养性格和气质的措施
读孟国泰教授的《大众教育学》情育篇之性格与气质,深有感触。
别人悲观你乐观
别人懦弱你勇敢;
别人马虎你认真
别人鲁莽你谨慎;
别人虚情你真心
别人守旧你创新;
别人消极你积极
别人放弃你坚持;
不断超越你自己
出类拔萃等着你。
学校是中学生健全人格,实现教育“育人”理念的主要阵地。学校应以“育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学人格培养职能的作用 促使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并以此作为学校间竞争的更有利于学校自身长期良性发展的优势,回归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目的。青少年思想、性格形成的黄金时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人格的塑造及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和健全人格的人才储备军。
针对学生的气质与性格特征进行教育,要采取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第一、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进行教育。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各种气质的学生都能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但每种气质又都存在向某些积极或消极品质发展的可能。教师在教育中,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采取各种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品质而克服消极的品质。
第二、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教师要细致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第三、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学生特征不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还表现为矛盾的性格特征。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性格不可轻易下结论,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性格的本质,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第四、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智。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既原则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如,对自高自大、自尊心强的学生,可以利用其上进心,促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傲;对于自暴自弃、自卑的学生,不能过多责备,而让他多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促其成功,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对于"吃硬不吃软"的学生,不要过于迁就;对"吃软不吃硬"的学生,要心平气和,避免顶牛。
总之,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性格,通过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出类拔萃就会等着你。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