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追求
----《道德经》启示录之四十六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46章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u:四声)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6章译文:统治者治理天下如果遵循“道”的规律,就可以做到政治清明,民间太平安定,就能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去耕种;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道,政治不清明,祸乱四起,就连怀孕的母马也要上战场;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恒久的满足。
思绪流萤:
老子曰:“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是说人的欲望无穷尽,一路要追求的内容太多,如不控制好贪得无厌的欲念,就无法产生心理平衡,甚至可能因欲望过多,出现“马失前蹄”的现象;本文述及的“追求”,意在探讨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应如何驾驭好自己的选项追求。
“追求”,指人尽力寻找、探索的思想和行为,有时也特指向异性求爱,出自《楚辞·九章·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文君寤而追求”;人生有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人改变生存环境和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基本表现;但是,人的追求又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不同的“三观”内容取向和前行路上的处理方式,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人生结果。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出生,却可选择人生;有些人,出身背景好、基因聪慧、长相出众;有些人,出身平民、思想淳朴、相貌一般……一般情况下,普通家庭的人多是懂得脚踏实地,靠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一些家庭背景好的天之骄子,却大多因家世好,许多事情垂手可得,有先天的优越感;可是,当风暴来临时,一些娇生惯养的人,因没经过风吹雨打,大多会惊慌失措,甚至屈服命运的摆布;而一直在风雨中生存的普通人,却具有习以为常的应变能力,敢于从容面对各种考验和挑战;据此,人们的总结是:健康的人生追求,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先看普通百姓的生存追求;大家都知普通人常会发出“一生何求”的感叹;因为,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转眼一年又一年,路上的一切苦辣酸甜都要自己尝、一切磨难都要自己撑,先不说理想追求,仅就生活要解决的购房、结婚、生子、培育等一系列难题,就需围绕着“挣钱”二字去拼命奋斗,且没人关心自己累不累,只关心自己挣钱多不多,每个人脚下的路,再难也要在别人的议论中走下去,受了伤也只能眼泪默默地流。
没错,持续纠结的一生,病了要忍、痛了须扛,苦了得藏,看不清人心,猜不透感情,还经常陷于争取无回音、付出无回报的状态,可谓人情很冷、感情很淡、生活很乏,不够精彩,但自己仍要自暖、真诚、认真、从容地向前走……也许,人生就是一份安慰给自己、一份呵护给家人、一份珍惜给现在、一份努力给生活……聚散是缘分,苦乐是体验,得失是经历,输赢是过程……经历一次,懂得一事;相处一场,看清一人;寒心一回,远离一尺;吃过一亏,心长一智;命走一遭,全凭坚持;人活一世,全靠自己……压力大了,自己调解;日子难了,自己扛起。
走在路上,背不动的,就放下;恨不过的,就抚平;想不通的,就丢开……而且,生活似一壶琐碎,盛进忧伤,倒出自信,有波有折,虑出价值;生气是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当是成长和追求的节点,也是人生突破的机会,化育的根源皆在自己。
再看气势恢宏的致远追求;先贤们曾这样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崇高的目标造就崇高的品格,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心灵”(泰龙·爱德华兹)……可见,人生追求等同于精神食粮,或沙漠中的绿洲,也似心中的明灯,可以照亮前程,使人生充满激情,心海奔流,自信不管遇到岛屿还是暗礁,只见激越的浪花;当然,少数人也有退宿和哀鸣。
2400多年前的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说明人的理想、追求和意志,常常要历经磨难,但持有宏大理想追求的人,却眼睛更亮、耳朵更清、意志更坚、信心更足和激情更满;甚至,理想相同的人,亦会自觉聚集在一起,共同成就事业;华盛顿、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都是这样的实践者。
毛泽东,以他为首的第一批共产党人,因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就迸发出了万难不惧、惊天地、泣鬼神的顽强意志,率领红军冲破了五次反围剿,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了三大战役,最终诞生了新中国。这看出,一个人如想确立远大的理想追求,年轻时就应有计划和选择地先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特殊能力,还要了解人文、通晓时势、学会交际、训练口才、不惧艰难……如此,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为了生命的精彩,才可不畏波涛汹涌、海风呼啸地吹响人生图强的号角,向奋斗的目标持续出发。
台湾大学有个人生目标影响的追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结果发现:26%的人没有目标、61%的人目标模糊、9%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4%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可见,尽管多数人生命平凡,仍须在遵循因果定律的基础上,立即行动,规避碰运气的妄想和客观借口,结合自己的意愿、现状、兴趣和实力,去设定好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和近远期计划,且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方法致胜的坚持,才能去追寻到发展的境界。
理想追求如远航者的罗盘,也似人生乐章的主旋律;比如,著名探险家约翰·戈达德,15岁在一张纸上列举了127项宏伟愿望,未来想去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野马和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和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写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参观月球等,且给自己的追求命名为“一生志愿”;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其中的106个愿望。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写一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可在他写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为了给李陵辩护,他触怒了汉武帝,也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但在狱中,他一直坚持将《史记》的著述完成,自己也因此成为了历史名人;再如,牛顿7岁就立志要成为打开自然之谜的人,10岁时便能观测天象和探索天体物理规律,16岁时可以实验的方法测量风速,23岁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24岁时开始数学微积分的创造,26岁时就成了著名科学家;还有,茅以升11岁时,看到文德桥压塌的悲惨情景,就立志要为社会设计和建造一座座坚实的桥;为此他刻苦学习,考上了桥梁大学的建筑专业;后来,他设计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等,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生的理想追求,是生命图画的主色调;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生存在21世纪的中国人,不安于现状是可取,但更应树立高远的追求目标,在身处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以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去励精图治,践行自己的人生作为。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