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矢志跟党走 理想高于天
——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袁忠民
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面临的一场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是广大红军指战员“矢志不渝跟党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一诗中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的长征有多难?任何人也难以想像。
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震惊环球——
一、“跟着走”,迷雾里的信仰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吸取前四次“围剿”红军失败的教训,调集100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蒋介石对这次“围剿”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对中央苏区采取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在军事上“堡垒主义”的新策略,步步推进。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中央苏区的红军全面应战。而此时,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被错误撤销,红军失去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当时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放弃前四次反“围剿”中采取的毛泽东灵活机动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实行“左”倾冒险主义,中央苏区屡屡失利。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失守;10月初,根据地中心兴国、宁都、石城相继失守。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
为保存革命实力,宣传和推动抗日,探寻新的生存途径,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军主力以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859人,分别从江西瑞金、兴国,福建长汀等地集结于江西于都,在中旬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迈开了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的第一步。
长征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时,还不叫“长征”,而是叫“战略转移”“北上抗日”。但是“转移”至何处,“北上”到何方,没有定准。尽管,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有议论,对导致失败的原因有看法;尽管,他们对战略转移不理解,对红军的前途也生死未卜;尽管,他们对要“转移”的方向与路程心里没底,毫不清楚。而且,也许,这一“转移”就可能再也“转”不回来……
但是,广大红军指战员严守了党的纪律和红军的纪律,他们的心里没有疑问,对党保持了高度的政治统一、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
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怀着一个信仰:跟着共产党走!党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一切疑问便不再是疑问,一切困难也不再是困难,心里便释然,心里便亮堂。
所以,大家心里只有三个字:“跟着走”。
“跟着走”。这就是方向,这就是目标。
这是长征途中的几个感人细节,可歌可泣:
江西省于都县的钟明,长征时18岁。红军纪律和保密纪律严,他与广大红军战士一样,没有向家人告别,就“跟着走”了;
江西瑞金叶坪乡的危秀英,两次被家里卖掉都被红军解救。毛泽东对她说:你还是跟我们走吧,要不,红军走了,你还得被卖掉。她是中央红军中参加长征的30位女红军之一(本为32人,有2人因病出发几天回了苏区)。长征中,危秀英是抬担架最多、救人最多的女红军;
1934年11月6日,中央和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来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有三位女红军住在女村民徐解秀的家里。当天晚上她们四人一起睡在厢房,盖的是徐解秀床上一块烂棉絮和一条红军的被子。第二天下午红军离开。为感谢徐解秀,女红军就把自己盖的被子从中间剪开,一分为二,一半留给老乡,一半自己带着继续长征。徐解秀不忍心要。三位女红军说: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留下“半条被子”的佳话;
湘江战役中,担负总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红34师,在广西灌阳水车一带的山上死守四天四夜,成功掩护中央红军渡江。在湘江边上,遭遇桂军两个师的堵截,师政委程翠林和大批指战员牺牲。师长陈树湘率余部转战湖南江永、江华、道县一带,后身负重伤,肠子流出,在道县被俘。民团在押送他去县里邀功请赏的途中,他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抠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断肠明志、绝对忠诚……
二、不回头,苦难中的忠诚
对于长征,广大红军指战员都是提着脑袋进行的。
长征中,红军指战员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道路异常艰险、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情势极其险恶、给养严重匮乏、环境异常艰苦。蒋介石为了消灭红军,沿途调重兵把守,围追堵截,布下一张张密集而残酷的“天网”。
红军指战员以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英雄气概,战胜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在腥风血雨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
这是长征途中一组带血的数字,令人震惊:
据统计,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横跨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攀爬18座大山(其中终年积雪5座),长驱二万五千里;
据统计,红军长征途中,共进行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据统计,这些红军中,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占40%以上。其中牺牲在战场上的师团以上指挥员36名,包括程翠林、陈树湘、贺昌、邓萍、易荡平等;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余人;
据统计,红军长征损失惨重。红军到达陕北后,三大主力红军会合时仅有3万余人。其中,红一方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7000余人;红四方面军由8万余人只剩3.7万余人,经西路军损失后仅生还1.4万余人;红二方面军由1.4万余人仅剩1.1万余人。仅革命老区江西兴国县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就有12038人……
这是长征途中的几个重大片断,值得铭记:
——湘江之战。中央红军在连续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判明红军西进战略意图,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30万人,沿湘江全州、兴安、灌阳段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聚歼红军。发生在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与国民党军队遭遇的最为惨烈、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血战。经此一战,使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从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至3万余人,伤亡近三分之二。但它使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设防最严密的一道封锁线,保存了我们党和红军的精英。红军绝地重生;
——通道转兵。湘江之战后,血的教训使红军指战员们认识到,必须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错误。但由博古、李德等组成的“三人团”掌握着最高决策权,不顾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对红军堵截的实际,主张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红军处于覆灭险境的紧要关头,1934年12月12日晚,中共中央负责人和军事指挥者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解决红军前进的战略方向问题。毛泽东根据当时形势力主红军放弃到湘西并转兵西入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经过激烈争论,得到高层响应。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避免了红军可能遭遇的灭顶之灾,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逐步成为红军领导人的共识,为黎平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组织与思想基础,为党和红军的长征找到了一条新的生路;
——遵义会议。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贵州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失利的教训,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军事领导,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右”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先河,在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力挽狂澜、生死攸关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四渡赤水。1935年1月至3月进行的四渡赤水,是毛泽东与蒋介石最直接的较量。当时红军与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是3:40,就是红军只有3万人,国民党军达40万人。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贵州赤水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牵着敌人“团团转”。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3个旅另10个团,俘敌3000余人。“四渡赤水出奇兵”,摆脱了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经典战例。毛泽东本人也认为是他军事指挥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1935年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张国焘反对北上,主张南下,自恃所率红四方面军枪多势众,公然向党争权,策动一些人向中央提出改组中革军委和总司令部,要求由张国焘担任军委主席。张国焘另立中央,自封书记。在党中央、毛泽东的一再正确坚持与坚决斗争下,张国焘分裂红四军团的阴谋破产,红四军团脱离险境。维护了红军内部的团结,保存了这支重要的红军力量;
——将战略转移定义为“长征”。1935年5月,“红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称:“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首次把红军进行的战略转移定义为“长征”;
——确定长征目的地。红军自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大致方向是北上,目的是打日本,初衷是去陕甘宁,但一直没有确定具体目的地。1935年9月,红军已走过二万四千里。19日,毛泽东得到一份《晋阳日报》,获悉陕北有红军有苏区有刘志丹。毛泽东的眼前一亮。22日,他召集红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团以上干部开会,提出:“我们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红军北上的目的地被确定下来。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率先结束长征;
——红军主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22日,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三、不停步,新征程的坚守
红军长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忍受饥寒伤病的痛苦折磨,战胜来自党内的分裂危机,粉碎了国民党妄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毫不动摇地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伟大的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后生存下来的红军指战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极为可贵的精华。因此,长征结束后,经毛泽东提议,中央研究决定,对所有参加长征的官兵,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批准入党。1955年我国首次授衔的1300多位开国将帅中,经历过长征的有90%。
长征精神,彪炳千秋,在国人心中矗立起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人,今天仍然在国人心中激荡,它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之一。
“苦不苦,比比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习主席指出: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长征,共产党人更当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更要胸怀理想,更应夯实信仰,“跟着走”,不回头,不停步。
“跟着走”,不回头,不停步,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前行中,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定位器”,才能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才不会迷失目标和方向。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面对任何困难不屈服,面对任何风浪不动摇,始终保持初始的奋斗精神,保持对党绝对忠诚,保持那份坚守、淡定与执着。
作者简介:袁忠民,湖南“永州之野”人。中国散文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出版专著2本:散文作品选《飘落的心雨》、新闻作品选《流淌的记忆》,主编“零陵文化旅游丛书”之《故事拾贝》。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