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峰城东,有一片雄浑而神秘的岩石群,它被誉为烟墩山,也曾经是历史悠久的圭峰山。村中的地名也因这片岩石而得名为东垵。
昔日,这座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重要的军事要塞,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同时,它也是沿海线上的一座风水名山。在这座山的背后,流传着许多关于风水宝地传说,如龟蛇相会穴、簸箕穴、毛蟹穴、七星坠地穴以及龙虾出港穴等。如今,这里更是被人们称为阳光海景别墅墓区,墓葬的历史悠久,见证了圭峰的历史与文化发展。古人曾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中国人来说,孝道是其文化的核心之一。我们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我们重视家的根系源流,更重视先祖的风水宝地。在这里,每一座墓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期盼。这些墓葬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地,更是后代对家族文化的一种延续和传承。在这个充满敬畏与庄重的地方,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人对家族血脉的珍视和对先祖的敬仰之情。
奎峰刘氏家族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世求公的四公子朝材。刘朝材生于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身为邑武生出身,日后更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勇气,担任卫千总,被朝廷授予五品武德骑尉的高位。他的荣耀不仅在于战场上的威武,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朝廷赏识他,赐下蓝翎顶戴,那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他娶了王氏女子为妻,一位贤淑德美的女子,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良伴。朝材公与妻子王氏,共同孕育了三个优秀的儿子,他们一家和睦美满,被传为家族的佳话。刘朝材公的一生,不仅有战场上的荣耀,更有家族的传承与发扬。他们合窆于山之阳,长眠于这块风水宝地。这里乾山巽向,紫气东来,仿佛是他们一生行善积德的象征。他的传奇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刘氏子孙。
回溯刘朝材的祖辈,他的祖父传木公,在乡里有善名,常常为人排难解纷。老人家以身作则,用他的善举影响着后人。世求公本人,更是继承了先祖的遗风,对乡里有着深厚的情感。眼见乡里的旧城年久失修,他发起倡议,与锦溪参戎青如司马共同修建育婴堂。他不仅首捐重金,还亲自充铺屋以为经费,为乡里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庇护之所。他的善举感动了众人,使得乡里溺女之风的陋习得以制止。世求公不仅关注乡里的事务,还致力于家族文化的传承。他注重家族的教育,鼓励子孙读书求学,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文化的刘家子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刘氏家族的故事流传着,成为乡亲们口中的佳话。朝材公、世求公以及他们的祖辈们的事迹,被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激励着后人行善积德,为家族和社会做出贡献。至今,奎峰依然保留着刘氏家族的传奇故事,那里的山山水水,仿佛都在诉说着刘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
东岳庙深藏于乡土之间,在村民眼里此处是神明与凡人的交汇之所,这里供奉着明神,掌管着凡间的福祸善恶,是乡人心中的神圣之地。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东岳庙虽历经风雨,却依旧保持着古朴的韵味。然而,古老的庙宇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世求公,这位心怀桑梓的乡贤,眼见旧规狭隘,难以容纳日益增长的敬仰之心。他便开始谋划拓展东岳庙,使之成为一个集信仰、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圣地。他倾资赞助,选择了一位名扬四海的大师来主持重修工作。在他的引领下,东岳庙焕发出新的生机,其建筑风格独特,成为地方上的一大亮点。世求公的功德如浩渺江水,难以计量,他不仅倾力于东岳庙的修建,更将自身对信仰与文化的理解融入其中。他亲自题写的“聪明正直”四字,镌刻于正殿之上,成为警示后人的座右铭。这四个字,不仅是世求公对后人的期望,更是他对信仰与文化的传承之心的体现。
与此同时,王益顺亦是一位行善不怠的乡贤。他的建庙工艺超群,因此被乡民置地再建一间集利大厝,这也是他在闽所建的唯一一所私人豪宅。但人们更铭记的,是他家族的好行善事。修宗祠、砌道路、尊师重教、课教子孙……这些成为他们家族的传统,代代相传。
时光流转,世求公已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与愿景依旧在乡人心中生根发芽。他的墓志铭镌刻着他的生平事迹与理想追求,成为后人缅怀他的凭证。而集利旧厝内的柱子楹联,也彰显着对后人的教育意义,传承着家族的善行与信仰。每当乡人经过东岳庙,都会感受到那份来自世求公的警示与期望,仿佛他依旧在这里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刘朝材以教育与社会服务为己任,继承和发扬了其父亲世求公开创的慈善机构——育婴堂的使命。育婴堂不仅是他的心血结晶,更是他倾注爱与关怀的载体。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育婴堂日渐壮大,成为当地知名的慈善机构。然而,刘朝材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教育的力量对于社会的深远影响,于是创办了养生堂,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前教育模式,成为当时幼稚园办学模式的先驱之一。这些事迹被载入了圭峰文化研究的第五期刊物中,成为了一段传世佳话。
刘朝材的第三个儿子华锟,同样继承了家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的品德。他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认为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启迪心灵。因此,他创办了圭峰小学,不仅亲自担任学校的董事长,更是倾注心血于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乡亲们的眼中,华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更是一位解决他们子女求学难题的英雄。他的事迹在圭峰文化研究的篇章中得到了详尽的记载。从第5页到第20页,每一页都充满了他的故事和贡献。他不仅为乡亲们的子女提供了学习的地方,更为他们带来了希望和梦想。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解放前的地下革命中,华锟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圭峰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圭峰小学是泉港的一颗不灭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颗明珠闪耀着不仅仅是知识的光辉,更有革命的火种在其深处燃烧。昔日此处不仅是求知若渴的学子们茁壮成长之地,更是地下革命者们英勇斗争的隐护所。这里,犹如历史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岁月的轮回中,我们可以追溯那些英雄的痕迹。当年,革命的烈火在此地燃烧,地下革命先辈们在此聚集交流,开展革命工作。他们在此地共同谋划,讨论策略,砥砺前行,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拼搏进取。无论是严冬酷暑还是风雨交加,他们都未曾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从历史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大胆证实,圭峰小学正是当时地下革命先辈聚集交流的地方,是红色革命的历史见证。如今,在发扬红色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的时刻,我们不能忘记那些默默为革命付出的开明人士的义举。他们创办的圭峰小学,成为红色革命在当时惠北的一个重要联络点。在这里,革命的火种得以传递,革命的精神得以延续。东岳庙,即今日的圭峰小学旧址,见证了太多的红色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要将其打造成红色文化的宏扬发展之地,使之成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带走了许多往事,却带不走那些红色历史的精神。走进圭峰小学旧址,仿佛走进了一个红色的世界。在这里,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烧香拜神,更能感受到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洗礼。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革命者们英勇斗争的场景,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正义的坚守。我们要教育圭峰的子女们,在拜神求佛的同时,更要铭记那些为红色革命付出生命的先辈。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历史,让红色文化在圭峰小学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峰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金融业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寻。其中,刘华锟的集利典当行便是这金融业发展历程的生动见证。它的名字与那段“小上海”般的繁荣时期紧密相连,如同永恒的镌刻,流传于这片土地的文脉之中。
集利典当行的旧址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完整的当铺遗址。那古朴的铺面、沉稳的雕花窗棂,都似乎在低语,述说着往昔的辉煌。门前两块集利当票的模板,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繁忙与喧嚣。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刘华锟的名字,与这座典当行紧密相连,仿佛他能预见峰城未来的繁荣,从而倾资创立此业。除了商业上的成就,刘华锟还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他倾资修缮了东头的祠堂——传经堂。这座祠堂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峰城历史文化的载体。在这里,刘华锟与房头族亲华岳舍共同重修祠堂,留下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们的事迹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让祠堂的原貌无处可寻,但他们的名字却被镌刻在修祠的石碑上,流传至今。
每当风吹过这座石碑,仿佛都能听到那遥远的岁月里的声音,述说着刘华锟与华岳舍的坚韧与执着。他们的传奇事迹,如同峰城这片土地上的明珠,永远闪耀着光辉。他们的名字与集利典当行的故事,成为峰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刘华锟有二男三女五个孩子,其中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都嫁给了门第相当的夫婿。而在这三位女儿之中,大女儿𤆬妹的故事尤为引人入胜,仿佛一部传奇般的历史画卷,诉说着坚韧与柔美的交响。
𤆬妹人如其名,她既有刚烈的性情,又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她嫁给了割山洽盛典当行的青年才俊陈纯元。在当时的动荡年代,革命之风激荡四方,陈纯元毅然投身于地下革命工作。这份事业虽崇高,但充满了艰难与险阻,经费的匮乏时常让他陷入困境。𤆬妹深知丈夫的革命抱负与现实的艰难,她不仅倾资相助,更是全力支持。她的支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她如同革命背后的明灯,为陈纯元照亮前行的道路。据陈纯元割山亲人口述,𤆬妹不仅是他的爱人,更是他的战友。每当革命工作遇到困境时,她总是那个鼓舞人心的存在。当时局动荡之际,革命的火焰在各地燃烧,刘家的庭院也不例外。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革命的需求不仅是口号的响亮,更是实际的付出。𤆬妹不仅用自己的嫁妆资助了革命事业的开支,更是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为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她都会为陈纯元整理革命资料、传递情报,用自己的行动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岁月如梭,历史的烟云散去,但𤆬妹的故事依然流传。在割山一带,人们谈起这位传奇女子时都会肃然起敬。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家族的历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她用自己的坚韧与柔美谱写了一曲革命的赞歌,成为了那个时代永恒的记忆。如今,当人们回首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𤆬妹的名字依然闪耀着光芒。
圭峰小学,这座古老而庄重的学府,见证了无数革命的秘密,它不仅仅是一所知识的殿堂,更是地下工作者们隐秘的庇护所。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革命的火种悄无声息地燃烧。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晋江科任事件震动了整个泉州地区。彼时,“泉州石厝”已成为关押共产党人的监狱,凶险万分,传闻有进无出。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刘华锟挺身而出,为了营救被困的女婿陈纯元,不惜倾其所有,甚至以钱财铺路。刘华锟的坚韧和毅力无人能及。他历经千辛万苦,四处奔波,终于在漫长的营救过程中成功将陈纯元从魔掌中救出。为了继续为地下革命贡献力量,他安排陈纯元到圭峰小学担任校教导员,以此为革命火种添加燃料。
圭峰小学在那时成为地下工作的一个重要据点。学校的每一堵墙、每一块砖、每一片叶子,都似乎承载着革命者的信念与梦想。在这里,秘密的会议召开,重要的决策被制定,革命的火种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种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圭峰小学已不再是当年的秘密据点,但它依然保留着那段革命历史的痕迹。每当人们走进这所学校,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些革命者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为理想而战的决心。
刘华锟的英勇事迹和圭峰小学的历史使命,将永远被铭记在泉州这片热土上。
而刘华锟的二女儿惠珠的故事同样令人钦佩。她嫁给了山腰海沙的庄玉生,这位庄玉生在建国时,成为了政务院经济工作的要员,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而三女儿风珠与谢军的联姻,也为人称道。谢军在解放后担任南埔区的区长,而风珠也是南埔区的干部,她曾在田里小学任教,与陈纯元一起以任教身份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如今,岁月流转,那些激荡人心的故事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但在田野间的田里小学,仍有老人口述着当年风珠在这里任教的日子。那些回忆如同古老的传说,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之中,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革命火种如何在惠北地区熊熊燃烧,如何在泉州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了革命的力量,为新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这些故事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是一个时代的伟大记忆。
在全国四普的当下,刘华锟父子的合葬墓成为我们目光的焦点。这座古墓,虽历经风霜雪雨,但依然屹立于世,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们为何如此珍视这座墓葬?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座古墓吗?不,我们守护的,是背后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座合葬墓,是历史的见证者。在它的背后,刘华锟父子曾在古城里创造了无数的财富,他们的一生是一部丰富的历史长卷,记载了古城的繁华与变迁。这座墓葬,是历史的载体,蕴藏着他们对古城的热爱与付出。现在,这座古墓已经成为我们心中的圣地。我们不仅仅是保护古墓葬本身,更是保护着背后那仅剩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这座墓葬的存在,如同一个历史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勇气。
刘华锟父子的合葬墓,正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在这座墓葬前,我们深感历史的厚重,感受到了古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座墓葬,将它纳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范畴,让历史的记忆得以传承。

作者简介:
杨新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出版个人散文集《丝海听涛》等三部、长篇纪实文学《赤子之心》、长篇小说《那年秋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