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预言
作者: 李名符 朗诵: 老马
端午节,家家门口挂着新鲜的菖蒲、艾,屋里粽叶和着室外清香的气味,散发着节日的气息,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端午节在我们的家乡又叫"汤节”,记忆深处的儿时"汤节”,母亲用细线编织刚好一个蛋大网袋,装着用红色染成的"红蛋”,挂在胸前摇晃玩弄着一天半天才吃,或偶尔有了第二个"红蛋“才吃第一个,或没有蛋时塞个"油果子”(麻花)挂着,那种把玩着有点舍不得吃微咸的盐蛋,是母亲早早地间歇性一声不吭,为了我们几个在端午节那几天也有"红蛋"挂在胸前,一个一个积攒着放入盐罐里留存下来。
娶妻生子、拜师学艺,端午节都须送礼,叫"汤节礼”,每户两三个"红蛋”五六根麻花,一两斤面条,一把扇子,你来我往地送。生孩子时到外婆家报喜,更是离不开"红蛋”。
家里来了客人或请了手艺师傅,一个煎蛋或蒸蛋,就是最好的礼遇。
鸡蛋成了传递人情世故的必须品,不仅是家里的精神支柱,更是力量的源泉。
个头不算高大的父亲,只要稍用力,身上的肌肉就会一块块地隆起,健硕强壮的肌体是他劳动"苦练”的本能。六七十年代,大集体的原始农耕作业,农产品低下,又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期,缺衣少食的时代,没日没夜的劳动强度,使得父亲在一次疲惫中向母亲说,"听说鸡蛋生吃助力,以后的鸡蛋给我吃吧,孩子们今后会有鸡蛋吃的”,父亲这随口的一句话,一直深藏在我心中,成了他的预言,父亲吃的蛋是生的或是用开水泡着吃的,伴他度过了那个艰苦的岁月。
现在市场上长年成箱堆放的各种鸡蛋、鸭蛋、皮蛋、咸蛋,满足着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追求绿色生态的今天,土鸡蛋、本地猪肉又成为人们以"土"为贵的原生态观念。
鸡蛋,悄然淡出了端午节的主流,也让我回想起难为情的母亲。
家里仅有的两三只下蛋鸡,除各种应酬外,还须承担繁殖后代。在那捉襟见肘的日子里,听母亲唠叨"养鸡养鸡,一片心`鸡'"。我家虽是大屋,住着几户人家,但由于公鸡吃食不下蛋,很少被人留着,所以母鸡下的蛋在孵化时成功率很低,在快要孵化时,母亲每天用微温的水,小心放入水中,在水中摆动的是好的,立马放进鸡窝,把那些光泽不对又不摆动的拿走,让母鸡腹下温度更集中有力气孵化。刚孵化出来的小鸡也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当时生态下的天敌鹰、狐狸、黄鼠狼时常出没。那时,正在为温饱抗争的人们,鸡也只能"食不果腹”,靠吃野草的同时还不得侵犯周边农作物,所以季节性定时定点放鸡,甚至在鸡舍关个十天半月才能放,鸡的生存空间也被大大压缩,仅有能存活的两三只鸡轮流生的蛋,成了人情交往和母亲待客之道,也成了母亲心里延续下一代和唯一能给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宝贝”。
传统节日带着新时代文化氛围,丰富多彩,想起父亲的预言得以印证,不禁感叹父亲母亲一生养的鸡数得清,吃过的鸡蛋同样也数得清,留给我们的是数不清的鸡,吃不完的蛋。
“岁月静好,是有人曾经在负重前行”,在回顾历史的路上,让我们感恩前行!
2024.06.10
【作者简介】
李名符 江西修水人,乡村医生。爱自己,也爱别人,是别人给了我好多好东西,所以充满爱。也感激那些反面的,是它使我分辨出很多好东西!
【精英主播简介】
老马:出生于哈尔滨的老北京人,中文系毕业的机械工程师。喜歌舞旅游,好文学摄影,尤其酷爱朗诵艺术。用声音抒发情怀,传递正能量。
总社长:墨痕
执行总社长:江声
总编:墨痕
执行总编:禾乃
名誉总编:纤夫 刘军
现代诗主编:娇君
古诗词主编:和天悦色 柳阳甫
特刊主编:禾乃 王小泥 刘生 孙丽丽
【今日诗选】主编:江声 靳继书
【风华光影诗画】社长兼主编:睿博
英文主编:李一凡
全球风华社长:刘生
精英朗诵团团长:阮虹艳
艺木总监:诗涵兰馨
音频总监: 于江群
精英朗诵团执行团长: 相逢一笑 幽 兰
精英朗诵团副团长:淡墨青衫 雪峰 生命如一泓清水 凯 哥 苡子
宣传部部长:建国
总顾问:谷未黄 三色堇
文学总顾问:雪野 李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