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名师点评嘉宾高梦老师
我们再来说一说七号作品《明月几时有》是洪燕诵读的。洪燕诵读的这个,首先我们可以商榷一下。这个诵读这篇作品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中秋望月的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勾勒了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也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内心,为啥呢?政治上不得志,又想念自己的兄弟。自己的亲人不在身边。也不乏那种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这个气息悠长畅达,景色描写的辽阔,声音也要有空间感。拿到文本首先进行段落分析:上片写赏月。由把酒问月展开想象,想到天上的年月,想到月宫中的琼楼玉宇,想到月宫畅游又担心高处不胜寒,转而在月下伴影起舞,得出人间也就是天上的结论。下片怀人。先写月光的移动,表现自己思念弟弟彻夜难眠,接着埋怨月亮无情,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问得无理而有情。最后又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自我解脱,并在结尾发出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因此:一、建议洪燕诵读时,划出朗诵“句子语势变化图”作好规划,标注诵读情感基调、色彩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走势。二、读出韵律美、意境美。
全词押平声韵(“天”“年”“寒”“间”“眠”“圆”“全”“娟”),宜用平缓深沉的音调诵读,且适当拖长,而不押韵句的尾字为仄声,音调宜高,短促。这样交替变化,音节和谐,刚柔相济。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笔力奇崛,读时宜用较高的音调,吐字有力。上片结尾两句宜用升调。下片感情由深沉到豁达,诵读时音调由低——较高——高,速度宜由慢——较快,以表达引人向上的意蕴。三、声音要在自己控制范围内变化,就要调整声音位置,让音高处在合适的位置。四、对仗的句子要注意,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要读的饱满一点,气息上面要悠长,要连贯,要畅达,你不要顿挫,最后结尾的时候,千里。共婵娟,他是一句话一口气,我们不要出现这个气息顿挫,这个冲断的这种情况,要结尾呀,一定要连贯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