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壮美的盐城颂歌
作者:刘汉江
美丽的盐城是我的家乡。这里东临黄海,西接淮扬,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江苏省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大市;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以“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之乡”而闻名世界;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两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传说和故事。每当出差外地或者有朋自远方来,我都会如数家珍地把这些介绍给异乡的宾朋,言语间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和自豪。
我是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盐城人,对自己的家乡有着很深的故土情结,平时也看过一些关于介绍盐城的历史书籍,应该说对家乡还是比较了解的。但当宣江把他的诗稿《伫立黄海滨》送我阅读时,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一连读了数遍,爱不释手,即兴吟诵,击栉称赞。
宣江在他的这首诗里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汪洋恣肆的笔触为读者展示出一幅盐城两千多年的壮丽画卷。时而豪迈,时而凝重,一咏三叹,跌宕起伏,既有对家乡的热情赞美,也不乏对历史的深度思索。“日月升沉/洪波滔滔/数千年烟尘荡涤/数千年风雨洗淘/这里/震荡武王伐纣的呐喊/彰显项伯封侯的荣耀……”作者用这样的诗行开篇,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拉开了盐城这座千年古城神奇的大幕,引领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隧道,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亘古久远的历史深处。“黄海之滨/垒一口坯灶/岁月的风雨/在烈火中煎熬/跌倒成黄昏/又慢慢站成黎明/日子,总是腌着/苦咸苦咸的味道……”,作者用寥寥数语交代了盐城以盐而名的来历,描述了盐城先民们煮海为盐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坚强品格,同时,也寄托了对先民们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在《伫立黄海滨》组诗中,作者讲述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盐城历史文化名人——北宋时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曾任西溪盐仓监,主持修筑了千里长堤,泽被后世,被世人颂称“范公堤”;被后世尊为“千古一相”的南宋陆秀夫誓与民族共存亡,危难之际,背负幼帝纵身投海,成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元末盐民张士诚不堪忍受盐霸海匪的欺侮,招唤“十八条扁担”揭竿而起,建立大周政权,在苏州自称吴王,堪称一代英豪;文学巨匠施耐庵早年辅佐张士诚揭竿起义,但对方拒纳忠言,屡劝无果,便拂袖而去,最终隐居于白驹的施家桥畔,历经数十寒暑,铸就了鸿篇巨著《水浒传》,开辟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先河;刘少奇、陈毅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金戈铁马,浴血抗战……作者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并没有进行简单的铺陈叙说,而是融入了自己对历史的回望与解读,给读者留下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遐想空间。比如:“后来/岳阳楼头临风/洞庭湖畔把酒/ 始终是/ 忧处江湖之远/ 忧居庙堂之高”;再如:“面对元军的坚船利炮/弹尽粮绝/尸浮橹漂/此时的你/孤忠赴国难/一手握着/南宋王朝的玉玺/一手提着/裹缚幼帝的龙袍……”;还有:“也许,你见过/祝家庄里的男女老少/也许,你尝过/忠义堂上的美味佳肴/但,你不懂/争霸天下者/岂能仅靠/仗义与厚道……”
宣江在这首诗里处处充盈着对盐城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描绘,鲜活生动,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视觉享受。“天地之间,绵延/一幅滩涂湿地/生机盎然/辽阔广袤/海鸥翔集/云雾缭绕/浩浩荡荡/炊烟袅袅/渔歌唱晚/斜阳夕照/秋风乍起/芦荻萧萧/稻香鱼肥/雁阵迢迢……”我认为,作者如果没有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没有对盐城历史深刻的洞察和悉心的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如此精妙的诗行的。
《伫立黄海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很有特色,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借代、通感等语言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立体全景式地对盐阜大地的人文历史进行了回眸和观照,字句铿锵,刚柔并济,或激越,或舒缓,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味甘如饴。
记得著名作家吴伯箫说过:美妙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我以为,《伫立黄海滨》正是这样一部撼人心魄的乐章,一首清新隽永的颂歌。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