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从中专生姜萍一举成名说起
全 兴
中国的互联网从不缺流量,更不缺网红,从最早的过气名星炫富,再现在的屌丝逆袭暴富,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
自从互联网开启了寒门励志的模式后,李子柒、董宇辉、郭有才、还有刚刚走红的姜萍,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可都是刚刚熟悉的姓名,这都是一夜成名的网红。
郭有才的一曲《诺言》一炮走红,赚得盆满钵满,同春晚舞台上的黄绮珊一样,那沙哑的声音,那卖力的吼声,唱出了寡妇的忧伤,五保户的无奈,光棍的寂寞,剩女的悔恨,已婚妇女的满肚子委屈,这首歌不动听但好听,如酒浇愁,男人听了发神经,女人听了断月经,唱出了五保户对寡妇无尽的思念。
我还来得及说两句,一个叫姜萍的中专生又火了起来,如果说郭有才让我感同身受,百感交集的话,那么姜萍的故事发人深省,让我动容泪目。
这位名叫姜萍,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17岁女生,在人才济济的阿里巴巴数学竞赛中击败一众名校高材生,以93分的成绩脱颖而出,拿下阿里全球数学竞赛预选赛的第12名。她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她的中专生身份。其实她的排名并不靠前,如果排名前三名,还会劲爆;她之所以备受关注,还在于她所学的专业是服装设计专业,而且参赛的都是精华、北大等中国顶尖大学的佼佼者,还有剑桥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的学霸,而且排在她后面第13名的,竟是中科院的数学博士,这就足以引起轰动;她之所以惹人注目,更在于久未露面的方舟子也出来发声质疑,当年他与崔永元两人关于转基因的打赌对战中,从感情上我倾向于《实话实说》中小崔说事,从专业上我倾向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方舟子,虽然他跨界,他小崔比他更跨界,而且还有一个中国科大生的影响因子,时过境迁,方舟子东山再起,我今天更多的是质疑他的质疑,因他先造假再打假。
尽管现在,掌声如云,赞叹有加,但考验姜萍的还在后面,甚至出现出人意料的事都有可能,比如决赛时的落选等等。因为相比于网上的正面肯定支持的声音,评论区的质疑和讥笑更是不绝于耳。姜萍需要用结果和成绩来适当证明一下。
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始办于2018年,比赛不设报名门槛,赛题趣味性强,已累计吸引25万人次参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数学竞赛。今年的阿里数赛预选题最后入围分数是45分,在历届的阿里数赛里难度不低,没有满分选手。因此姜萍的93分,全球排名第12名已经非常高了。刚刚提到的第13名,名叫刘奔,山东大学泰山学堂2016级数学研究方向的毕业生,2018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201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高年级组一等奖,第十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摘得一金两银,第九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一银两铜。毕业后前往巴黎高等师范大学数学系深造,现在是中科院博士,正是这位紧随其后的高才生,让第12名的姜萍吸粉无数。
关于质疑声,大概在于数字这门学科的知识连贯性,一位中专生,相当于过去的小中专里的小女生,在这些质疑中,大概是在他们的认识里,仅靠自学是不可能逆袭的,直到我看到了她的数学老师是一位数字专业的研究生的消息,我才释然,如果老师的循循善诱,加上基于兴趣和热爱基础上的勤奋自学,其努力和付出足以支撑这个结果。
至于天才之说,没有勤奋和老师导引,想成功也是无稽之谈。这些质疑的人,最好还是读一读华罗庚的故事,在他们的认知里,华罗庚一直都只有初中学历,大部分都是自学的,并没有接受过正宗的学院派教育,能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数学大师并登上清华大学的讲坛上岂不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当时年仅18岁的华罗庚被招聘进了清华大学做教学助理,年仅25岁的他已然成为了知名的国际青年学者。
华罗庚的成功离不开他初中老师的慧眼识珠。1922年,华罗庚进入金坛初级中学,在这里,华罗庚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王维克,正是王老师发现了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决心尽全力辅导他。但愿华罗庚的这位小老乡姜萍同学能行稳致远,因为他也遇到了一位叫王闰秋的数学老师。
从姜萍现象中,我在思考,如果她沿着普高、大学的道路砥砺前行,在现行的选择模式中,不会走的很远,仅高中的魔鬼式应试模式就会把她的兴趣消耗怠尽,而且偏科也会把的数学梦扼杀在取长补短的备考里。万幸的,还有我们都不看好的小中专,为她的逐梦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现在再看看一些后知后觉的中国名校伸出的橄榄枝,让我都感动汗颜,这种事后诸葛式的聪明,我都怀疑这些学校能不能真正让这位小女子继续续梦。
当前,我们对姜萍最好的支持和帮助,还是把感动变成对她的无声呵护,给她留下发挥才华的时间空间,正如人民日报评姜萍说的那样:热度持续上升,有钦佩,有祝福,也有担忧。关爱与善意令人感动,但表达边界仍需守住,切不可为流量“消费”他人隐私。呵护人才最好的方式,是少添些喧嚣,多给些安宁,为她专注学习留出空间。无论未来求学之路如何,无论后边比赛成绩如何,求知中感受科学之美,已足够有价值。把答案交给时间,追随内心,继续前行。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更多的是多一点冷思考。
正是姜萍,让我想起了刀郎,他那句话“我不想用音乐来养自己,我想自己赚钱,养活音乐。”让人动容。
刀郎,华语乐坛的一个奇迹,大陆乐坛很多歌手抨击打压他,香港歌手却毫不掩饰对他的欣赏,逢人就夸。
说起刀郎开挂,人们通常是从2004年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2023年的《罗刹海市》。实际上这位集作词谱曲演唱于一身的全能型70后,在上世纪80年代,他17岁时写就的《雨中飘荡的回忆》处女作,那里他都已经与港台歌手们切磋了,而且能一路走到今天,坚守养活音乐的初心,怎能不让香港歌手们钦佩呢?
爱护刀郎的最好方式就是给他时间和空间,让他写出更多的歌曲,我们要做的就是并不断传唱他的歌曲。今天对姜萍也一样。
正是姜萍,让我想起了河南老乡张志磊。这位80后拳击运动员。2014年前在世界拳坛上的最好成绩不过是2007年获得的芝加哥世界拳击锦标赛超重量91公斤以上级铜牌,和2008年获得的北京奥运会男子拳击超重量91公斤以上级银牌,以及2009年获的得米兰世界拳击锦标赛超重量91公斤以上级铜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那块银牌,实际上含金量已经很高了,如果是一枚金牌,他的人生会是另一条赛道。2014年,他与美国王朝拳击推广公司签约,正式进入职业拳坛后,才真正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虽然他在国内的热度远没有国外的高。但他的成功就在于,用拳头说话,在世界重量级拳坛上留下中国乃至亚洲人的风采,也许没有了国内互联网的喧嚣,他更能专注。没有参赛前声势浩大的造势,没有落败后落井下石的谩骂讥讽,他更能从容自如地发挥。
还有网球世界的李娜、台球天地里的丁俊晖,再想想曾经朱建华、刘翔等体坛名将。谁敢说体制内一定会比体制外更成功,谁敢说偶然中没有必然?
我在思考,为什么没有象中国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如春笋般的人才辈出呢?总是昙花一,特别是体制内容许不得失败,死也要死在赛场上的作风,这些体坛健将在一阵喝彩声后,总是留下一地鸡毛。
究其原因,锦上添花有余,雪中送炭不足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因。
就姜萍一夜成名来说,在所有的锦上添花中,最让人无语的,是当地有关部门第一时间送出的既心酸又心暖的祝贺:今年3月份已经为(给姜萍家)申请(低保)了。六月底到七月初,低保可能就下来了。尽管姗姗来迟,但总比没有好。我总觉得这个时候把本该做的事,甚至是早就该做的事,现在拿来表功,以表达组织的温暖,有点弄巧成拙。在她们最困难的时候早点办总比出名后表功更温暖。
在歌舞几时休,杭州作汴州的高歌欢庆时代,仍有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有关部门能做的更多是雪中送炭,雨中送伞,锦上添花、歌功颂德的事最好少点,如有最好低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