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序《武威柏树小寨湾新旧庄刘氏家谱》
文/陈玉福

昌元刘公,字威昌,与贤夫人克林女士是一对神仙眷侣,携手知青事业、并肩歌舞、公益植树,闲余不闲,快乐养生……在我为数不多的好友中间,他们应该是最懂得生活的人了。威昌平生交游广泛热心待人,组织并参与了很多公益展演和社会活动,一直以来都积极活跃于凉州文艺界,步履遍及市井乡野,朋友通达三教九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活动家。
与威昌往来近四十载交情匪浅,因为常常见面,故对其主持修撰刘氏家谱一事多有了解。越是了解越增感佩,因为这项工作历时二十年有余。威昌不辞辛劳,先后奔波于内蒙古、兰州、张掖、嘉峪关等地找刘氏族人调查收集资料。至于到刘家小寨湾踏查研讨,那就是家常便饭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和威昌约好在小寨湾附近的马路上见面,电话打通才知道他还在刘家的祖坟上和族人座谈修谱的事。一听我提前到了,马上驱车赶来相见。晚上,威昌安排我们和刘氏族人一起用餐,他在老家有很高威信,很受尊敬,席间被频频敬酒劝酒,其言其行众口交赞。从他们的言谈中我得到了不少信息,像这样的调查和聚会,过去已经进行过很多次了。每次聚会研讨,商量的无非是修谱的规则、方案、程序(论字排辈)、参与的人员,以及如何请民俗专家指导修谱工作,请什么人审查、作序、出版等等。在这些工作琐碎零乱千头万绪,威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同时,也抛洒了无数汗水和艰辛付出。
修谱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期间,修修停停、几多波折,若非一腔热情坚守至今和持之以恒的奔走呼号,这本家谱恐怕没有付梓之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今刘氏家谱大成,威昌劳苦功高,善莫大焉。遂邀我作序时,我没有理由拒绝,便欣然从命。
威昌祖籍凉州柏树镇小寨村,北依松树镇、西邻汉滩坡,东边则是同镇杨寨、张家寨等村社。在华夏大地上地名本身就是历史,很多时候还兼具地理标示的作用,柏树、松树并非简单随意用树木命名,代表这里曾经水草丰茂松柏成林,宜居宜聚进而有了村镇。以堡寨为村名则是明代移民的特殊印记,诠释着六百多年前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人口大迁徙。正如历史记述中一样,小寨村刘姓家族也是大槐树移民的一份子,其先祖跋山涉水来到凉州屯垦充边,于荒芜荆棘中安营扎寨,向下扎根并向上开花,最终有了这一支血脉衍嗣。
人是群居动物,天性决定了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中,必然会产生群体意识,继而衍生出极强的宗族观念,人们对宗族的荣誉感、归属感不断集约加强,相应地便有了宗谱文化。在古代,大凡有底蕴的家族都会修撰家谱代代相传,后人接力增补修正以备子孙瞻仰记考,且守护宗谱垂范族众的那个人即为族长,负责约束族人言行、教导后辈上进,四时八节祭祀祖先,主理族中婚丧嫁娶事宜等等。当今时代家谱家训渐渐被年轻人遗忘漠视,亲族中人也对此不屑一顾,忠孝节悌礼义廉耻颇有淡出国人道德修养的趋势。在这种极其危险的境况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挖掘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伟大倡议,各地都在努力尝试反复实践,方式方法五花八门,而我认为,修撰家谱不啻为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且最能体现和实现普罗大众于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与追求,切实可行、真实有效。无他,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家族的兴衰荣辱与国家同气连枝,与民族命运一体,研究好了家谱就是在研究历史,挖掘家谱文化就是挖掘传统文化,而讲好了家族的故事就是在讲述中国故事。从这一层面来看,每个家族都该有属于自己的家谱,都应该有族人共同信仰和遵守的家训家规,如此更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有助于加强民族意识,稳定繁荣局势。
家谱是通俗的叫法,还叫宗谱。宗谱者是为寻根留本所用,旨在追溯家族源流,赓续血脉传递,承继先祖遗风,启明后人德行,尝有凝心聚力增广育人,治家循礼赏罚备考之效用,亦作宗族繁盛畅达之记表。古人特别讲究家族出身,郡望有出方显正统,谱牒有名得以立身。所以在古代,宗谱即为家族法度,国法之下有家法,层层约束、人人遵行,家国一体止有国泰家兴而民安,修谱传家留本寻根遂蔚然成风传继不绝。

刘姓一族自古便有“刘天下”之说,高皇帝开创两汉盛世,始有驱逐匈奴凿通域外,丝路畅达四海称臣,雄踞东方而傲视寰宇;领衔民族之首,扬我汉家威名,自此垒筑大国基石。累续至今更有“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响之巨、万姓之首”的美誉,按照刘氏家谱所追溯,其氏族衍嗣了上下四千年,名人倍出不胜枚举,现今人口接近一亿,刘姓子孙遍布海内外,位居世界四大姓氏之列。一个家族能够做到接续不断源远流长,四千年溯根寻祖仍经络清晰支脉分明,就是得益于族谱家书的接力传承和考据增补。由此可见,国脉长存者文脉必定长存,家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彰显,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具象。
如果把家谱比喻为一幢建筑,其中族人衍续罗列记述是基本框架,而家训族规、乡俗序约则必须是灵魂,灵魂饱满整体才能生动。漫长的文明推进史上,我们的先民早有领悟,在他们的认知里万事万物都有既定的规律,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人予自然,自然予人;人予社会,社会予人;人予物,物予人;人予人,皆由认知主导命途,命之优劣关乎先天,而决定于后天。古人发现,天命所定下人所能发挥和施展进而改变或者超脱规律的事情不多,教育却是后天改变的不二法门。在教育未能普及全社会的古代,家庭引导便尤为重要,有底蕴的家族还专门设立族学以供子弟读书学习,期望他们通过后天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然后凝心聚力带领全族共同进步。基于这种教育模式,家训、家规、家法便应运而生。
古人看重家族教育胜于今人,此举于家族宗谱载写的家训上可见一斑。刘氏家谱也不例外,今古规训一脉相承,尤以新家训较之旧礼更为顺应时代,作者正是威昌本人,名曰:《小寨湾刘氏家训》。除此之外,威昌还编写了《新二十四孝》刊载其内。此二作紧贴当下推陈出新,更替封建礼俗、增补新规训导,既有殷殷叮嘱,又见切切期望,端的是用情至深、用心良苦。
纵观古今刘氏族训,自帝王之家到平民百姓,但凡略有传承必有家训奉行,刘氏共同遵奉之《三帝遗训》于众多家谱家训中谓之佼佼。三帝遗训又名三祖遗训,分别出自西汉高皇帝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内中关乎治国理政、治世治家、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深刻见解,特别是蜀汉昭烈帝遗训:勉之,勉之,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此训非刘氏一族家有,已经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一部分。
三帝古训从帝王治世角度出发,与普通人而言多难以企及,不免有空中楼阁之感。而威昌新编族约、家训则切合当下,读来朗朗上口,应为当今修谱者之借鉴参考,余推崇备至,特摘录部分在此以飨诸君。
武威柏树镇小寨湾新旧庄刘氏族约: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 家族和睦 热爱劳动 爱岗敬业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设身处地 将心比心 尊老爱幼 助残帮困 左邻右舍 相互照应 举止谈吐 文雅大方 秽语污言 自损形象 尊纪守法 洁身自爱 诚实守信 勤俭节约 胸襟大度 办事公道 夫妻和睦 奋进向上。
此般族约何尝不是全社会应该共同遵守的德行约定?又何尝不是全人类必须努力的共同目标呢?理当成为社会公约。再看新二十四孝:
一、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二、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三、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四、亲自给父母做饭。
五、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六、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七、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八、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九、教父母学会上网。
十、经常为父母拍照。
十一、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十二、打开父母的心结。
十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十四、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十五、定期带父母体检。
十六、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十七、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十八、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十九、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二十、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二十一、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二十二、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二十三、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二十四、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孝是人伦大道,古代帝王治国都要靠孝道取信天下、垂范万民,何况百姓之家。人类得以延续跃居食物链顶端,所依仗的无非就是演化出了高等智慧,而有别于低等动物的表现即为懂得感恩反哺、孝养双亲。古人重视孝道,用二十四孝规范和衡量一个人的德行修养,时代更迭几千年,到了当今社会《孝经》里的很多内容已经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势必要做修改为年轻人繁忙的工作生活减压。威昌新编的二十四孝基于孝道本身出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方便年轻人执行还不给他们造成负担,在我看来非常值得推广。
众所周知,修撰家谱劳心劳力费时耗神,期间组织材料查考源流,分支定脉精益求精,有余力之外还需要热心肠一副,单有资费或仅凭才学皆无法完成,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威昌修家谱十年一剑,弘扬传统文化泽被乡梓子孙,其义举可敬可佩值得社会肯定,更值得小寨湾刘姓家族永久铭记。
刘姓传承久远底蕴深厚,衍自帝尧后裔,脉出姬姓宗族,史开帝皇之尊,曾为汉朝国姓,非三言两语能道尽勋伟,无如椽巨笔可钩沉过往。斗胆作序既荣幸之至又惴惴而为,或有纰漏处,敬请方家指正批评。盛世当前,文运长兴,惟愿家安、国安、天下安。
(陈玉福,武威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编剧,文化学者。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馆研究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文学教授,丝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研究员,河西文化翻译中心特聘专家。)
都市头条”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西部人文学》《兰州头条》《河西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