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大会战
文/李云飞
一、启程
“背起了行装扛起了枪,满怀豪情斗志昂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打通昆仑千重山,又战东海万顷浪。林海雪原铺新路,金沙江畔摆战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万里山河铺上铁路网。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万里山河铺上铁路网。”这是一首铁道兵之歌。
我们大河人民公社的近两百民兵,组成一个民兵连。我们那个大队人多,我这个排就有56人。年龄最大的有六十岁,最小的是我只有十六岁。我们用行李当座位,坐上解放牌汽车,唱着刚学会的铁道兵之歌,于1970年12月20日从家乡欢声笑语地出发了。途中第一站,就是江西九江市北岸的小池口镇。当年正是九江长江大桥正开始动工兴建,我们在家乡黄梅县境内吃了晚饭就上船,沿长江逆流而上,直至丹江口市下了轮船,然后开始上火车。我们乘坐的火车是货运车厢,一截车厢只有左右两边门,而坐上了一百多人。为了防止从火车上掉下去,门半掩着,一是采光,二是怕人多缺氧。我们只好相互依偎在行李上,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为了保持体力,人挤人活动不了尽量多睡。没有饭吃,饿了吃几口大米炒熟磨成的米粉干粮充饥,渴了喝一口自备水壶的水。最令人难熬的是有些人大吃大喝自备干粮和水,无法解决大小便。车厢内没厕所,即使有,人也挤得水泄不通,你也无法使用。小便还好些,把一人拉住你的一只手,防止车颠掉下去。另一只手你自己解决。大便只有等车靠站跳下去解决,靠站有时让对面火车驶过就启动了。最可笑的是有人把裤子拉下去,火车鸣笛要启动了,你只好连爬带滚上火车,不然掉在中途麻烦就大了。我那时有所防备,尽量饿一点,少吃少喝,确保了三天三夜无大便。
到了襄樊市转向黄龙镇,我们都下了火车,下车后排队领了一个大馒头,总算又吃了一餐饭,解决了车上的困扰。晚上休息听动员令,我们民兵也仿傚解放军搞“野营拉练”。接上面师、团部通知(当年生产大队为排,公社为连队,区级为营部,县级为团部,我们黄冈地市级为师部),明天24日开始徒步沿崎岖山路跋涉前行,连续三天每日行程八十里。幸亏行李让汽车运走至目的地,我们只带干粮和水,攀山越岭。真有飞夺泸定桥那股子雄风,要是后有追兵,前有堵截,也能拍成电视剧,只是那个年代电影就是奢侈品。
一路上虽然有点艰苦,民兵兄弟们还是热情高涨,沿途各地机关广播随时听到:“热烈欢送林副主席家乡的英雄儿女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人们乐不可支,这下我们也沾了一点光,“英雄儿女”的桂冠是不能丟!步行了三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湖北郧县鲍峡区两河口。
二、扎营
27日以各排为单位,搭棚安营扎寨。我们沿山边空旷一点地方,铲平土壤,扎起了支架,盖上油毡,用芦蓆做围墙抵挡风雨。还是人多力量大,不到一天工夫帐蓬应运而生,亦亭亭玉立,为荒山野岭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没有床铺怎么办?各人靠棚边钉上六根树桩,“床位”一米多宽,一米八长,分头、中、脚三段,一段两根桩,中间空档不少于一米宽,然后桩上横放短木料三根置于六根桩上帮紧,再将竹条铺上作床板,这就是休息的地方,把被子垫一边,睡上去将另一边盖上来,就这样艰辛地为祖国建设甘愿付出。
一个连队一百多人一个食堂,食堂锅灶备好,派人上山砍柴,找野芹菜下饭,派人种菜。头几天我们吃的菜是生姜用酱油腌制的,每人一餐分五六片生姜下饭。虽然伙食不怎么样,比在来时途中吃干粮喝白水总要好几倍吧!
各有所食,各有所寝,将要面临“冲锋陷阵”了。28日各连领导召开会议向我们民兵阐述了修建襄渝铁路的重要性。只见领导说:全体民兵同志们,我们是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毛主席说,三线建设要抓紧。三线建设一定要抢在战争的前面,要把走资派在文化大革命当中耽误的三年时间抢回来,即使是提前一个小时也是好的。我们的任务是从我们湖北襄樊通向四川重庆的这条线路修上一条名为“襄渝铁路”的艰辛工程。我们没有机械化,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在崇山峻岭中间凿出一条条隧道,建造一座座桥梁。毛主席说,备战备荒为人民,我们是人民的一兵,虽然我们不是正规军,但也要向他们看齐,明天就有“军代表”协助指导我们的工作。大家有没有决心!“有”,民兵们齐声高喊,“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三、修公路
我们所修的公路,是从蜿蜒曲折的山川公路上向所需运送物质去半山腰,直至要凿穿隧道的出入口修条车路和平整场地。因为打隧道的设备材料很多,需要汽车运输,因此必须要把前期工作做好。我们营部从5801铁道兵所部迎来了两位军代表,一位姓王的河北人,一位云南姓周名朝礼的工程兵排长。
正式开始作业前,指挥部派专业技术员将事先测量好的隧道口位置在各半山腰上定好,再由军代表指导我们民兵如何操作。我们扛起铁锨、钢钎、八磅锤等作业工具来到山脚下,开始在坚硬的岩石上,扶直钢钎,一根钢钎一人扶正,两人抡起八磅锤,用力锤打着钢钎。钢钎钻头是合金钢,在岩石上钢钎磨碎石头,慢慢形成凹眼,每进一两厘米深,锤头歇两分钟,待扶钎人将眼内石灰尘用“大掏耳扒”掏出来,显了硬眼底,再用锤砸钢钎反反复复,直至眼深三十至五十厘米深,方才停下,再去旁边一两米位置照样打眼。一天下来至黄昏时分,大约二十多个炮眼已打好,就开始筑炮药放雷管将导火索离地面最少留有一米五以上。炮药筑好派几名大胆人员听号令,周围两百米处无人畜,才由指挥长喊“点火”,十秒钟之内所有炮火已点燃,点火人迅速跑步撤离。
约一两分钟后,只听山坡上“轰隆隆”炸炮声此起彼伏欢快地掀起岩石碎片,漫天飞舞,类似流星殒落后垂头丧气跌落于尘埃中,等待着我们翌日去将它收拾。
次日上班我们首先将碎石片铲下山坡或填平低洼地,大约两个小时清理完毕,又开始像铁匠师傅抡大锤作业。初学抡大锤必须眼到手到力到,不偏不倚打在钢钎顶部,稍有不慎,就会打在扶钎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很快地不到一个月的工夫,百多米长的上山公路就被我们拿下来了。安全施工,保质保量,各级领导非常满意。
一个多月至二月初就是春节了,这是我们全体民兵在离开家乡集体欢度的第一个春节。当时叫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我们每人发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七块钱。领导说,我们每月工资国家拨给的是37块5毛钱,上交家乡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20块钱,17块5毛钱就是我们每人每月的生活伙食费和工资。上个月除去10块5毛钱的生活费用,多余7块钱就是每人的工资。民兵们欣喜若狂,感谢毛主席感谢党,我们农民第一次享受了发工资的待遇。于是大家更信心十足,决心不辞劳苦,顽强奋斗。春节休息了两天就开始上班了。
四、凿隧道
凿隧道是一项异常艰辛的苦力活,打炮眼不像场外修公路那么简单,那样站立挥舞铁锤直接往下用力砸在钢钎上,而是面向山峰横向钢钎直入山腰,铁锤也要横着像向墙面一样,砸到钢钎上,使用力度之轻重,侧着身子横着用锤之准确,都是需要狠下一番苦功的。我们就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一锤一锤地使劲砸向钢钎,一个炮眼一个炮眼凿好,一天炸一次炮,向群山腹地直穿进去。隧道分三层推进,每一层约三米高,首先是打穿顶上成弧形的一层。每推进十来米远,就派人将圆木两边立起,托着顶上横木,撑住洞内两边和顶上石块不让其掉落伤人。然后将线路牵挂上安装灯光照明,有了光明洞内打炮眼和放炮清理石块就有目标了。我们实行八小时三班制,昼夜不停地在洞内施工。上一班点火放炮炸碎了石块,下一班上班就用斗车先运出石块,再打炮眼,运出石块需两三个小时,打炮眼五六个小时放炮下班。就是这样轮流着运行作业。前进了几十米后,就开始撤掉后面的支撑圆木,架起钢板架,铺上钢板,将沙石水泥混凝土搅拌好用铁铲铁锹人工传填入弧形钢板上。那个年代没有发明震动泵,完全靠人手工扎花铲子往下戳,必须要将混凝土与山顶石块紧密结合衔接成整体,这样不致于塌方。打结打实打平整全靠手工,辛苦程度常人无法想象与体验,且顶上山中石头炮炸的不规格凹凸不平,空间狭窄,给倒顶上混凝土造成很多不便。尤其是有些石块松动,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掉下来砸向你,亦未可知,令人忐忑不安。不过,打山洞有一个养人的好处,就是洞中冬暖夏凉。冬天在里面施工穿两件衣服即可,体力活本来可以取暖,加上室内温度总在二十度左右,天热不热,天冷不冷。施工中很是惬意,加上每日三顿每餐半斤米饭不愁吃喝,不像在家乡每日吃两顿挨饿。
(未完待续)
作者风采
李云飞湖北黄梅大河镇人。现为龙感湖雷池诗社主编。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国际诗词协会会员。曾被推选为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院长、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诗联文戏剧小品美术等文艺作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大赛中获特等奖、金银奖、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达七十余次。传略入编《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优秀文艺家辞海》、《世界当代艺术家人才大典》、《世界万科人名全书》(中国文化名人篇)、《当代华夏艺术家》等三十多部大型辞书。
中国北京国学院授予“当代诗坛泰斗"、“诗词领军人物”、“全国老少文坛精英”、“中华传统艺术名师"、“共和国诗勋"、“全球全华吟坛文心雕龙一代名师"、“当代中国作家著作大师”、“特色中华杰出诗词艺术家"、“炎黄卓越诗人"等三十多项荣誉称号。著有《云海飞珠》诗文集已面世。
《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辞条)李云飞,湖北黄梅人。龙感湖工人文学艺术协会理事塞湖分会会长,梧桐文学特约编辑,阅读报特约记者。诗联书画戏曲小品等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大赛中获奖六十余次,并获中华诗联优秀成果奖。
长期致力于诗词创作,对当代中华诗词的弘扬,推动和积累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其诗词佳句言从意顺,语法合序,语流畅达,极富哲理的穿透力,感情的震撼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具有较强的独创性及鲜明个性,是其理牲的认知高度和感情、性格的表现浓度以及抒发感性的艺术力度的具体体现。给读者极强的哲理熏洗,心灵形成极大的悸动,艺术受到有效的激发,并能发挥较大的教化功能和社会效应。
《世界名人录》(辞条)李云飞,中国国籍,湖北黄梅人。爱好文学(诗词)艺术,长于研修。其作品以极为凝炼的笔墨,烘托出极为深邃的意境和深广的情蕴,凸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艺术把握。行文简洁犀利,想象奇特新颖;文字对仗工整,清娴淡雅幽香;语言质朴明达,刻画细致真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谴词用句,都显示了其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地实现了景致与情怀,现实与历史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地从多种角度折射出其馨香的品德和高尚的志向。抚今追昔,勇于创新,在创作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新的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撰写了多篇(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的上等诗作或作品,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为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部分成果简述:
九二年获《农垦工人》杂志社颁发的九二年度优秀作品二等奖;九九年获龙感湖艺术节优秀节目创作一等奖;还获跨世纪99中华诗歌大奖赛一等奖;2000年获“世纪杯”全国精短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三等奖;2000――2003年度“当代文学作品大创作”金奖;2001年获建安文学奖一等奖;2003年《永恒的母爱》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2004年第二届“华夏作家网杯"全国文学大赛优秀奖;第二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赛优秀奖;首届“国学创新优秀成果奖"银奖;老少同写2004“中华颂“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2006年“首届全国功勋杯诗词大赛"金奖;《庆祝建党85周年全球汉诗大赛》二等奖;《全国首届传统诗词大奖赛》金奖;2007年最终被评为中华诗词创作成果终身成就奖金钟奖“金奖";中国诗学创作成果最高成就奖“金奖";中国诗学创作成果最高成就奖李杜奖“金奖";《中国艺术通鉴》金奖;迎奥运中国艺术家人物“金奖”;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成就奖“华文文学奖"金奖;2008年世界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最高奖金奖;第二届“李杜杯”世界华人诗词艺术大赛金奖;迎奥运诗词书画作品集一等奖;“恒文杯”中国传统诗词大赛一等奖;复兴路――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文学征文大赛古诗词类二等奖;“飞天杯"传统诗词大赛金奖;第二届“爱国杯”爱国诗词大赛《中华情――特色中国》金奖;2009年《炎黄经典诗词典藏》金奖;《当代文坛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一等奖;“国魂杯"世界华人诗词艺术大赛一等奖;中华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球汉诗大赛金榜集金奖;“祖国六十华诞德艺双馨艺术家”国家华表奖;“创新杯”中华诗词大赛一等奖;首届“古韵杯"全球华人诗词大赛金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当代诗词格言名家精品集特等奖;历史的足迹――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获奖诗词大赛一等奖;《中华六十年诗勋代表作大辞典》金奖;第二届“炎黄杯"全球汉诗大赛一等奖;《丰碑》金奖;《中国诗人》第二卷评为甲级作品;《汉诗赏析》优秀奖(不设等级奖);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建党大业文艺大赛”金奖;《中华国学艺术家大辞典》金奖;《回眸共和国》金奖;《中外哲理名言》金奖;《传世孤本·千家诗选》特等奖;授予“'当代诗坛泰斗“;中华诗词复兴当代杜甫杯诗圣奖金奖;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2012年度中华诗词艺术节两岸最高成就奖――紫荊花金奖;《光辉的旗帜——全国优秀诗词作品集》优秀奖;盛世华章《当代颂诗大典》荣获最佳创作奖;《共和国史诗》荣获共和国史诗文艺功臣贡献奖;“诗词创作规划教材”中华诗词范例宝典评定授予“全国诗人楷模”称号;三条格言评为“优秀箴言创作最佳奖,并授予:中国一级作家。湖北省中国作家排行榜“优秀作家奖”授予:当代中国著作大师;上海市法治全国征联三等奖;“清廉湘东"廉政楹联全国书画大赛获入围奖;楹联获一等奖;2015年被中国党建新闻调查网评为“全国最美劳动英模”;《不忘初心·强军兴国》庆祝建军九十周年特辑“金奖",并留照为封面人物;建国七十周年楹联大赛一等奖;《命悬一线》散文获国际诗歌网三等奖;《秋日题枫》获中国当代汉诗精选金奖;《见证中国崛起》获国际诗词协会诗文大赛银奖;建党百年《廖书记的工作秘诀》获诗文大赛铜奖;2017年中国作家排行榜金笔奖“金奖”并授予“当代名家”称号;中华好诗声全国诗书朗诵大赛优秀奖;全国最美游记诗文大赛优秀奖;“大美中国”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2022年获“华翼杯”全国诗词大赛获“最美诗词奖”;2022年诗颂杭州亚运会“特等奖”,并授予2022年诗颂杭州亚运会中华优秀诗人荣誉称号;2023年荣获“古韵新吟”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金奖;2023年“中国好文章”被授予“文化摆渡人”荣誉称号;2022——2023年度评选表现突出荣获“优秀作品奖”;2024年3月荣获秦韵源书画院“秦韵杯”全国大赛“最具潜力奖”毛主席永在我心全国文学书画大赛一等奖,等七十余次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