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古琴
作者‖老知青
桂树下著书,橘井上研药,太白顶采药。
一处春和景明的山湾,仲景仲春山路上,偶遇一白发三千丈的老人,骨瘦如柴,面如沟壑,人事不省,奄奄一息。
仲景望后,搭手扶脉,一息两至,脉微欲绝。先以随身携带老参浓煎“独参汤”灌之。始醒。遂扶入山洞再施以“生脉饮”“附子理中丸”,继以“十全大补汤”调养年余,老人康复,紧随仲景荡树攀岩采药,如履平地。
山溪叮咚,暖阳照石,二人洗药晾晒,促膝长谈。
仲春紫霞般的桐花飘飘荡荡在山里,在流溪,在郁郁葱葱的柏树林上,在老人和仲景的身上。
仲景指着脚下的山泉碎瀑说:“看山山有色,听泉泉有声。闻百草芬芳,伴山间流水,抚琴橘颂,吟诵内经,真神农遗兴,养身怡情。哈哈,哈哈哈哈!”
说者随意,听者有心。那老人,赤足“蹭蹭蹭”攀上一棵老柏,双腿倒挂金钩,单手加额,往峡谷对面山林眺望。“呜哇,那片桐树林里一棵老桐鹤立鸡群,真是得天独厚的琴材,今生我必将来送君。”说完,老者纵身一跃,连翻无底筋斗而去。
半年后,仲景正在杏林修书,那白发老者,赶着牛车,拉来一段井筒一般的桐木和一节水桶粗的圆原木。筒木中空皮厚盈尺,色如玛瑙,质坚如玉,风过穿空,如山泉叮咚。圆原木玉色,质密实而轻坚。
老者说:“相公毕竟曾是长沙太守,牧政多施先贤教化,鲜用刑罚。人称琴治太守。尤其开堂诊脉,为世人称道。先生府里怎可无琴?这些桐木,送于先生做琴。”
仲景言道:“久年桐木正是做琴上好佳材。但此木主干年轮已蚀,也不知生长多少年代?另外,与你诊脉治病,一直有一疑问,你定是奇人,脉象大异与凡夫。”
老者挽须微笑:“实不相瞒,吾乃史前古猿,此老桐我生后即长于此山间,沧海桑田,枯荣千番,当有万年以上之龄。”
仲景:“桐木为琴,上乘善之。木心轻清,细丝为弦,音柔润清丽。这筒木麽,为生木层(现称形成层)积累,坚磁而重,配鹿筋或粗丝为弦,音色雄浑,铿锵有力。可为二琴,音色各有特绝。”
历时三年,仲景遍访名师,制成两把上好古琴,一名“古猿”,一名“万年”。
时常邀老猿同奏,高山流水,琴瑟和鸣。或与医道同行切磋之余,鸣琴吟曲诵诗,舒怀寄情。
是年,正值仲景赶写伤寒论之杂病部分,即《金匮要略》部分。琴声悠悠,药香阵阵,仲景灵机一动。
伤寒实外感邪侵,循经深入,正邪较争。而杂病源头多起自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损气扰乱阴阳,或生火,或停水,或化内风,或结痰壅塞,或熬津耗血等,化生千奇百怪之百病。故而,调理七情,疏解内乱,使呈内调外和,阴平阳秘,则百病可消。
此后仲景临证,时常演琴说经,品茗谈心,或收意外之功……
“古猿”“万年”千年回响,遂为名琴。
琴声渐起,有人诵诗:
1.
起死回生泉下醒,
仙体老猿伴医圣。
独参汤浓回春草,
十全大补琢玉功。
古猿神韵奏万年,
高山流水和六经。
桐柏山上伐老桐,
精工细作调古声。
2.
东汉鼓角天地寒,
出相归里走世间。
经略济民悲悯情,
剑胆琴心英杰念。
调弦宫商角徵羽,
处方温和下补汗。
伤寒金匮留经典,
古猿万年隔空弹。
作者简介:
马进显,网名老知青。退休医生。写过两个长篇《伏牛破晓》(世界华人出版社),《花园街》网上发表。各30余万字。因喜欢文学,所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