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家乡的滇越铁路》首都文学8797期
2023年1月6日发表
在宜良火车站附近,不足100米,有一个约八百余人的村子,新华街(村)。街面长度700余米呈东西方向,东面延伸连接县城,西面新村与山脚为邻,村民南北方向沿街居住。新华街属匡远镇管辖。如果按照土地权限管理,整个宜良火车站百分之八十都置于新华街的土地权限范围。滇越铁路南北穿街驶过,路人东西方向跨越天桥而行。
胡炳生的老家在他父亲的记忆里,从曾祖父开始,清末民初就在宜良新华街的中段居住。小时候他听父亲说,1910年滇越铁路刚刚开通,火车进宜良车站的时候,第一次听见火车的一声汽笛,不仅吓哭了许多孩子。还让多少未成年人因为白天的惊吓和恐惧晚上带来恶梦,半夜三更一阵阵尖叫惊醒。谁家的孩子晚上啼哭,老人只要说一句“再哭,火车来了!”就像放声机断电一样,哭声立马嘠然而止……
后来他们小孩大人只要一听见远方的机车汽笛,不管是在干什么都会呼喊结伴成群一起跑去。火车这个庞然大物坐在铁轨上“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他们就站在离铁路很远的地方,偷偷观看凝视。巨大的轮子,红色的排挡器,令人咂舌、敬畏……
甚至还听说刚刚开始村里还有人割了大量的马草挑到车站去卖,想趁机捞一个好价钱……
胡炳生的爷爷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他懂“施恩勿念,受恩莫忘。”的朴素道理。有一次,他利用在监狱打扫牢房卫生的机会,冒着极大的风险帮助金星村的一个落难之人李某某与家人传递消息,后来拒绝对方的报酬被对方感动……
1915年的春天,李某某家一个在宜良站派班的舅舅才介绍15岁的他父亲到宜良车站做闸盘工(在车厢顶把住闸盘,根据火车发出不同的汽笛信号,上坡松闸,下坡紧闸)。从此他们一家从父亲开始与滇越铁路结下不解之缘。
1937年父亲因为脚趾在芷村车站被道岔夹伤感染,在开远铁路法国人的诊所(开远铁路医院前身)医治无效去世。
父亲的突然去世,给这个极其贫困的家庭,带来无法言语的,摧枯拉朽般的致命打击,这个家一刹那,天都塌了下来……
当时才九岁,排行老大的胡炳生在村中新华小学刚刚读三年级就只得辍学,挣扎着站立起来挑起家庭四个弟兄和母亲全家生活的重担,艰难地撑顶着这个摇摇欲坠、破败不堪的“家”……
通过别人介绍,铁路以父亲工伤去世为由,照顾儿子胡炳生到宜良工务段当童工。昆明到开远的区间装卸石头。
苦累不说,仅危险之最,说触目惊心、骇人听闻,一点不为过……
对于一个九岁的小孩,新中国的每个人,任何思维方式都根本无法正常理解和给予通情合理的伦理解释……
那时的火车虽然开的很慢,大约20公里的速度。坐在砂石车上还稍好,相对还比较安全。有时候坐在平板车上,火车运行途中,如果是在偏坡挡墙石上还有一点抓扶,可能会稍微安全一点。但是卸车时容易被引力带下去,非死即伤。如果运输的是轨距石,保险起见,运行的前后方向绑一股绳子紧紧拉住,装卸时倒是安全。但是火车运行转弯时不注意又容易滑下去身首异处、碎尸万段……
因为发生过,所以老师傅每一次列车转弯特别是过隧道都要紧紧拉住他的小手……
这种血盆撈米的报酬每个月只是大约15至18公斤米的旧币。胡炳生一个远房的三娘(母亲同天不同地的表妹),经常找借口骗领他的工钱。不同意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耳光加拳打脚踢……
稍微大一点,他才敢捂紧小拳头对视,但是永远都不敢还手。休息时间还要去山上玉米地里找野菜或者路边捡别人抛弃的菜叶和掉落路边的蚕豆来维持和缓解一家人的饥饿生存。尽管如此,生活的艰难和道路的狭窄,还是夺走了两个弟弟的生命!
1943年胡炳生已经15岁了,一个老师傅实在不忍看着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经常被殴打和欺负,就介绍他到宜良机务段擦拭机车和上煤。
1945年,17岁的他又被调去火车上学习司炉。拼命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一个高级动物最原始的本能,能够有饭吃而不至于饿死!主观意念就是千万不要打破全家赖以活命的这个破“碗”!能否吃饱?那是另外一件事。
1948年,国民党逃窜,李弥的26军队伍又把他抓去当兵。在宜良回辉村开拔的路上,聪明机灵的他,假装上路边的露天厕所,长时间低头蹲着,待队伍走过,才一口气拼命跑回家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他说他走着路都会笑起来……穷人的扬眉吐气,极大的深深焕发了他对于新中国无限热爱的冲天干劲和革命热情。他对于工作的理解,意识的认知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从原始不饿肚的低级希望和梦想,提高到了主人翁对于祖国、共产党、毛主席深深的无限热爱和当家做主的真情报答之中……
党组织把他送去识字班,提高文化知识。又送去小石坝建国后第一批司机培训班学习。铁路局规定:上行火车要跑到昆明返回宜良才能下班。下行要跑到开远、返回宜良才能下班。为感谢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
他以段为家,节假日不休息,经常要求加班,月月受到表扬,年年评为先进。
1952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党组织秘密吸收加入宜良铁路派出所,成为人民公安隐蔽在机务段的便衣警察。
胡炳生一条理认为:
工作辛苦是一种幸福,让他感到是对新中国的一种感恩回报,贡献了一点微薄之力;
频繁加班是一种信任,让他感到是党组织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责任;
上班劳累是一种快乐,让他感到当家做主人的一种义务;
疲惫紧张是一种享受,让他深深表答和示范了对于共产党心甘情愿的无限热爱心情。
他刻苦钻研业务,通过对机车机煤燃烧程度的多次观察和反复实验,经过长时期的总结。他的机车创造了蒸汽机车铁路局的年年节煤标兵!为铁路局开展的机务系统机车节煤竞赛树立了先进榜样。
他多拉快跑,蒸汽机车的牵引误差不超过20吨,他可以允许接受50吨。那时候他的机车一进入宜良车站。
建国后,昆明铁路局最年轻的司机长,云南省第一台毛泽东号机车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小学生佩戴红领巾、身着白衣、蓝裤,打着腰鼓车站迎接。
1955年,因为宜良机车开远驻班的原因,铁路局决定在开远设立折返段。他的优秀机车被派往开远。
他们一家跟随搬迁开远。胡炳生还是忘我工作,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班(添乘)到雨过铺、小龙潭、芷村、鸡街。不要报酬和出差费,(一直不去报销)。用他的话说理由就是;“国家已经开了工资,哪有还要国家出差费的道理?”
他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经常受到铁路局、机务处和段领导的高度称赞和表扬。在五十年代就被晋升到了国家规定工人工资标准的最高级别——八级工资(85.80元)!
并被提拔到开远折返段的最高业务领导——运转主任。1959年、1963年还多次被送去铁路局党校培养、学习、提高他的革命理论觉悟。
他说隐约记得局党校学习的书籍有:《论陶里亚蒂同我们的分歧》、评布哈林《共产主义ABC》《铁托集团的……》《评苏共二十大》等等书籍资料。一个基本文盲的人哪里能够看懂、听懂?……
胡炳生后来还被铁路局任命为昆明铁路局蒸汽机车司机考核晋升的第一优秀考官。由于他的忘我工作,被选举为开远县人民代表、开远县城关镇人民代表。六十年代还被选举为全国劳动模范。
后来被机务段两个坏人破坏顶替。(策划顶替者工会主席吕全志,后查明系逃亡地主,被遣送返回原籍华宁县盘溪农村监督劳动改造。顶替者司机李长年;被查出有血债后来被人民政府枪毙)。
七十年代初期,儿子刚刚知青回收,分配到宜良车务段工作。为了更好更彻底的献身于米轨铁路的司机行业,培养自己蒸汽机车的接班人。他动员儿子调回机务段跑车,做一个优秀的火车司机。
儿子说:“我在车务段也同样是为米轨铁路贡献力量啊,我一天要检查多少车列?要计算多少趟编组、自重、载重、换长!同行还都认可我每天调度所的‘十八点’做的特快、特好!”
他说:“你知道火车司机的光荣使命,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吗?”儿子答非所问地说“只是革命工作的分工不同嘛!”
他说“每一趟车次都要牵引几百吨的国家物资在你的手上,南来北往,东拨西调,送到人民需要的地方。你说不光荣吗?成百上千的不同职业、不同人群,靠你驾驶的火车每天把他们送到各行各业去建设社会主义。你说不自豪吗?
我们每天奔驰在各地的农村、行驶在不同的城市,观赏和领略不同人群、不同气候、不同风俗、不同习惯方式,在祖国蓝天白云下的风景习俗,你说我们不幸福吗?”想了想,他又激将儿子“火车司机责任重大,危险性特大,也很辛苦。如果你怕,就不要来了”儿子当即表示“我不怕!”通过胡炳生几天的思想工作,儿子终于同意调去机务段接班从司炉开始干起。
他告诉儿子“蒸汽机车最大的职责是安全、正点!可以多拉,但不能快跑!因为运行图已经严格规划和计算好了每个区间的运行时间。”
后来他又告诉“消耗成本主要是燃煤,怎样节流开源?一个优秀的司机要随时考虑为国家节省每一分钱?”儿子说“煤可不可以稍微潮湿一点,不是就节约了吗?”他笑了笑说“有那么简单吗?”他告诉儿子“水分过大容易压火,虽然节煤,产生蒸汽过慢,影响上坡和出站提速,下坡、进站或紧急时刻制动……”“那么干一点,可以吗?”儿子又问。他告诉“拌煤偏干燃烧率虽然较快,但是不能持久,反复添加产生消耗过大,是不是国家就损失了。”那怎么办呢?
他说“每台机车的锅炉各有特点,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找出规律,从而总结出每台机车燃煤最佳标准的有效干湿度。你以后来了就清楚了。不懂不清楚的我慢慢告诉你。”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儿子又问他“是不是掌握了煤的干湿度就可以节煤了”他告诉还要注意送煤。“送煤必须散开,便于燃烧。不能成坨成饼,以免压火。”后来因为其他原因儿子还是没有回到机务段。
七十年代末期胡炳生感觉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了,他又启动了想调儿子去接班跑车的想法愿望。有一天?闲暇之余他告诉儿子,一个优秀合格的火车司机,必须熟悉每个区间段坡道、隧道、弯道、桥梁数据的掌握、观察了解和分析研究,得出在保证严格遵守运行速度与规定运行时间的基础上,特别在列车车站通过较多时,必须保证足够的气压前提下,灵活掌握怎样在平路和下坡时利用惯性提前适当关闭汽门保持正常速度。特别旅客列车在减速停站时变换操作运用手把、小闸到大闸的交替操作制动列车速度,才不会因为惯性引起旅客的跌倒摔伤和行李架上的物品坠落……
儿子问他“有人说送煤前是不是必须先清炉?”胡炳生说,不一定!清炉要先瞭望前方有无行人,再选择避开村庄农舍、远离庄稼农田。特别是秋收季节,这样可以避免人员伤亡和引起山火灾害事故。
后来因为其他特殊情况原因,儿子最后还是没有圆火车司机的梦想,了结他的心愿。但是也在米轨铁路贡献了一生,直到退休。
胡炳生一生规规矩矩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真正做到:十年文革没有一天影响出勤,一生工作没有一次私事请假。一辈子坚持:不损人而利自己,不妒贤而忌他人。不怨忿而报横逆,不非礼而害物命。
几十年在铁路地区公开场合唯一做到:背后不谈人之劣短,当面莫言己之优长……
以认真负责勤恳工作,以坦诚友善宽以待人。后来因为积劳成疾,在库内和运转室多次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被组织反复动员按规定年龄提前两年1981年退休。在拿到退休通知书的当天,默默看着自己一辈子珍爱的蒸汽机车,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离开的一瞬间,他拿着通知书的手抖动了几下,眼角缓缓的流出了泪水……
2010年的某一天,在昆明铁路医院,笔者亲自听到已经退休的原开远分局副局长、昆明铁路局工会主席赵某某对偶然相遇的胡炳生儿子伸出大拇指说“你父亲是昆明铁路局少有的好人啊!”
后来火车由内燃机车取代,蒸汽机车全部集中到小站搁置,听说要运走销毁。他又提前专门到小站像当年一样,慢慢的爬上机车,遥看前方,熟练的操作手把、大闸,小闸演示一遍。好像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眷眷之心才恋恋不舍含泪离开!
2006年胡炳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给我们一个普通工人热爱铁路事业的那份真情!留给我们一个基层共产党员对于铁路那份烙入心底永不动摇的感情,我们将永远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