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粮食
文/涂添丁
身为六个孩子的父亲,又是在土地上刨食的农民,父亲一生最珍爱的东西,除了他的孩子们,大概就是粮食。粮食肯定在他的心里扎下根来,粮食孰重孰轻他一目了然,每位农民都期盼得到上天的护佑,每年风调雨顺,谷满仓,不挨饿,在父亲心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会比仓禀实更能让他激动。拥有粮食是踏实的,它是生机盎然和温饱的代名词,是安宁与体面、勤劳与劳动的代名词,如果能一直衣食无优,那简直就是无与伦比的美好,也是这位汉子一生的梦想。
1959年、1960年、1961年史称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政策所导致全国性粮食短缺,家里虽然有旅居新加坡伯伯的资助,但依旧得忍饥挨饿,饥一顿,饱一顿,断餐是常有的事,全家面黄肌瘦,水肿得历害,姐姐差点饿死,父亲对于粮食、饥饿的记忆大概是缘于这个时期,所以后来,他给孩子们讲有关粮食的故事都是那个时期的事,比如村前村后能吃的东西基本绝迹、人与猪同食米糠、猪变身为牛专门吃草、很多人水肿、有人饿死、家里如何惊心动魄渡过一次次食物危机、野外觅食经历等等。还说有时实在扛不住饿,就相准机会,偷偷躲进生产队的豆丛里,坐在地上,剥生豆吃。那股腥味令人作呕,至今难忘。更为可笑的,有时还能遇到一同去偷吃豆的同伙。述及这段往事,他总是滔滔不绝,又难掩羞涩之情。
饥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相信人人都有关于饥饿的记忆,可很难准确描述,或许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于我而言,当肚子咕咕叫时,有时也不要等到咕咕叫,那种饥肠辘辘的感觉就会袭来,让我四肢乏力,动作迟缓,思维停顿,想吃东西的意念占据着整个脑袋,啥也干不了,而当我吃点粮食后,人就有了飞翔的感觉,活灵活现,思维灵活,这就是粮食的力量,没有什么能够代替。那些年寄宿读书,每天上课前,要将米装进饭盒,然后拿到食堂放在蒸笼里蒸,蒸笼里混杂着全校所有师生的饭盒,虽然我备力用油漆在饭盒上做上记号,下课后飞奔去拿饭盒,还是会时不时被人拿错,寻不到自己的饭盒。饭盒没了,一顿饭就没有着落,每次发现饭盒饭丢了,魂也一起丢了,绝望之情总是溢于言表,瞬间手足无措,下午的课程变得可有可无。现在每当饥饿来临时,总会勾起我这段记忆,让我领略到食物的重要性。
每样粮食诞生都是要经历汗水浸泡的漫长岁月,少则几个月,多则上年,备耕、育种、播种、管养、收割、收成,几乎,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劳作都是现在课堂上一节又一节的研学课,还有伴随在播种播下的梦想,以及期盼的日子,最终才候到收获时节,成就了食物煮熟时飘香味道。
腊月尽,春便踩着节拍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春播时节便开始。持续在田地里劳作的父亲每次从田里短暂回家吃饭休整,总是会念念叨叨,“要和田分,别和人分”。于年少的我而言,春耕就是春耕,要和什么田分?不要和什么人分?父亲的话难以理喻。
多年后,我才理解“要和田分,别和人分”的含义。原来和田分,就是多辛勤付出,让田地多产粮,才能丰衣足食,而和人分,就是向人借,最终都是还的,只能救急,改变不了生活。常常念叨“要和田分”的父亲,深谙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之道,保持记帐习惯的他平常就辛勤地挥洒汗水,力争在有限的地块上多生产粮食,将小家庭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年年有余粮。父亲种了几十年庄稼,粮食生产的活计了然于胸,也深知粮食来之不易,他总是自喻为田鼠,喜欢藏粮。有粮,心才安,他说道。
我们平日能见的粮食来源于田地,从田地到端起饭碗需要一个慢长的过程,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和辛勤的汗水,吃饭则是人们在享受辛苦所积攒的回报。父亲从来不会浪费一粒粮食,从来不会。他也从不允许我们浪费糟蹋一粒粮食,他总是责令我们吃掉剩在碗里最后一粒饭粒,他认为浪费粮食是不可饶恕的,会遭天遣。有时还会编一些故事来唬我们,“不把碗里吃干净,长大后会娶到麻子”。但有时也会有例外,“鸟鹊赚时季”,在收获时节,他会允许鸟鹊来田地里的分享他的劳动成果。但在即将收获的时节,他则尽力驱赶这些”可恶”害人精,“这个时候,作物没有成熟,吃了等同于破坏,它们不能出现在这里,应该去野地里去讨吃”,他说,“这个世界上闲人就该无处容身。”
父亲常常在收获的季节里,用手心捧起一把谷物、豆类,像捧起一把金子,那一刻,他的心是踏实,神情也安宁,看,他常常这样呼唤我们,喜滋滋地说,这是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又丰收,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万千心思藏于心中。高兴之余,还会向我们透露出他“今年的梦想”,其实他的梦想,纯朴而简单,也就是能多吃上几顿干饭,或者将粮食卖了,买点衣服或者添点家什。
走在乡间小道上,凝望房前屋后、沟边路旁成片的庄稼,眼前就会再现童年的记忆。葱还是我小时候折葱做笛的品种;地瓜藤条改不了爬满了田埂的习性;水稻叶子依旧扎手,只是个子变高变瘦;毛茸茸的大豆一如既往地吸引着鸟儿和毛毛虫;高高杨杨的芋田,是我们曾经捉过青蛙的旧巢吧?每次看到庄稼,我便会想到父亲在田野忙碌的身影。不论我在城市生活多久,这些记忆都不会减少,它们就收纳在我脑子深处,时不时地蹦出来。现在粮食唾手可得,它们长期驻扎在商超里,等待人们去选购,只要买完单,就可以拎回家享用。很多人忘了,粮食真正来自何处,甚至误认为粮食来自商超。千万别认为,粮食真是通过超市这个渠道来到人间的,千万别这样认为。我们每一天都靠粮食维持生活,粮食养育着我们,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的部分,它是用汗水铸就的。
我不知道父亲到底挨过多少饿,对饥饿记忆是怎样一种体验,但粮食注定成为父亲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一定一次一次用他那双粗糙有力的双手捧起那些粮食,就像抱起小时候的我们。盛世下,食物方便又便宜,唾手可得,人们再也不用忍饥挨饿,鲜有饥肠辘辘的记忆,但我离父亲太近,透过他的言行举止,我看见了一个经历过饥荒的农民对饥饿记忆那种刻骨铭心的恐慌,没有粮食的人们就像秋风中的残叶,一阵阵秋风刮来,秋叶都纷纷落下,飘向远方,枝头只剩下孤零的几片叶子,在风中颤抖,无依无靠,随时都将被抛弃。其实,我也挨过饿,看见粮食被践踏,隐藏在心中的饥饿记忆就会像泉水般从心中涌动而出,佩服冯小刚导演,他肯定对饥饿也有一股挥之不去的记忆,在理解上也有别于常人,不然拍不出让人感慨万分的电影《1942》。
我们家继承父亲爱惜粮食特质的,首推大姐,大姐的青少年同父母亲一起亲历过困难时期,又差点饿死在困难时期,对饥饿记忆更异于常人,有一次外孙甥“投诉”我,奶奶爱惜粮食有点过了,奶奶认为不能吃的东西,给狗狗吃,狗都爱理不理。而我虽然不及姐姐这样爱惜粮食,但我不论身在何处,端什么样的碗,都要吃得干干净净,才放得下碗筷。
父亲这辈子,至少有一样东西是遗传给我的:惜粮如命。
父亲热爱粮食,也热爱生活,这影响了好多人。好多人对生活的热爱,又催生了粮食被更多人热爱着,这大概就是作为一个农民的父亲对这个世界的馈赠。我庆幸有这样一位父亲,也庆幸自己经历过贫穷,挨过饿,它为我保存了纯真、天然的底色,让我时常都感觉到粮食的重要。

作者简介:
涂添丁,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