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大山的深处
——贵州三都助学之行后记
虫二
由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黄木湾文学公社等爱心人士19人组成的“用爱心点亮希望之梦”贵州三都助学行动,5月23日上午,从广州出发,高速列车穿过无数的隧道,中午准时到达贵州三都站。
踏进三都,像雨后初晴,微风不燥,太阳明亮不刺眼。沉寂的连绵山峦被蓬勃的绿色所覆盖,蝉鸣从树林深处传来,万千的籽粒开出灿烂的花朵。属于水族的白云是洁白的,变幻着姿态的水,滋润着亘古至今的三都,守望着每天睡去又醒来的月亮山。热恋的蛙在都柳江的静水里畅游,流云在头顶上分行,太阳晕染下的李子,杨梅都熟了。厚重的绿色帷幔被五月蓬勃的力量加持,山腰上的梯田,拔节的禾苗正激情绽放地扬花。
此时的三都更像是春深夏浅,是“碧山过雨晴逾好,绿树无风晚自凉”的水墨画。
一
下午4点走出酒店,三都的天空,云朵正在舒展身体,头顶有鸟飞过,微风柔软,带着青草的清香,凉爽舒适,心旷神怡。步行大约十分钟,来到了三都高级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坐落在都柳江畔,背靠国家级森林公园尧人山南麓。
校长张小翔,支教老师江泽雄,广州黄埔区石化中学派来的支教老师,与学校其他几位老师在校门口迎接我们。校园宽敞、整洁,大树成荫,球场、运动场设计感强,类似于发达地区的新型学校。
校长带我们进入了学生马尾绣展览厅,第一次看见如此精美的马尾绣,非常惊讶,从来没见过刺绣作为一门课程进入中学的课堂。张校长说,三都是国家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世人的认可。马尾绣已从原先的家族传承为主转型为以学校传承为主。
水族的马尾绣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在水族古老传统的习俗中,水书作为水族的文字,一般只有传男不传女,绣娘们懂得水书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却大多不知道是何内容。把水书文字纹别在马尾绣上,一方面体现了水族女子对本土文化的敬重,另一方面水书象形文字的形态各异,每个字都宛如一幅别致的小画,从艺术角度来看,颇具一种抽象的美。此外濒临灭绝的水书通过马尾绣为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保护。
马尾绣品上的水书文字都以带着吉祥色彩为主,如: 金银满屋、吉寿年丰、春夏秋冬、花开富贵等等出现在绣品中。水族依山傍水而居,草木茂盛,山水秀美,服饰色彩上取材于自然环境,以蓝绿色为主。马尾绣作为水族重要的装饰,其整体色彩明亮活跃,秀丽和谐。
张校长告诉我: 三都有一批从事马尾绣生产企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马尾绣产业链,带动了更多的水族妇女从事马尾绣的生产与制作,带动当地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就业,实现增强技能,增加收入,同时也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的问题。
学校从事马尾绣这门课程,除了为学生毕业寻找就业岗位,帮助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更重要是马尾绣经国家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三都高级中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让学生接受马尾绣文化的熏陶,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意识、增强家国情怀为出发点,达到“以艺润德,以美育人,培养阳光青少年”这一育人目标。
我们一行给30个贫困生,送去了书包,围巾,水杯。并带去了爱心企业和爱心志愿者赠送的学习用品和书籍一批。同时向校长递交了“助力贫困体育特长生圆梦大学”的助学方案和“你和我的连线”贵州. 广州两地书信活动方案。
二
5月24日早晨8点出发,去距离三都县城50公里外的周覃镇恒丰社区恒丰民族学校。
天高云淡,阳光升高,镀金的光影打在翠绿的山峦。大巴上了高速公路,透过车窗外望去,大多数地处低山丘陵宽谷地貌,庄稼都是葱茏的,稻田分布在狭长的坝子上,一片绿油。
大巴行驶大约一个半小时到达了学校,校长韦祖替带领一众老师在操场等候我们。
在会议室,校长用PPT介绍了学校的现状,学校现有学生480人,住校生就有301人,贫困生174人,教职工41人。学校厕所、洗澡房等生活环境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也是学校今后要努力完善的重点。随后领着我们参观学校。
恒丰民族学校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是当地闻名的百年老校。当年的四合院木瓦房从容大气,庄严古朴,百年以来是恒丰人的灵魂建筑和精神家园。“进来彬彬有礼,出去步步生风”双联石刻,见证了恒丰人的精神追求。学校初办,时任国民政府区长的韦雨辰先生,为了改变乡人的恶习,必须从源头遏制,必须从孩童时就施以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教诲和情感培植,使之知书达礼,成为有志之士,方能使一方安宁,民族兴旺。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提出“放开眼孔观中外,站稳脚根看古今”。勉励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勤奋学习。
2015年12月,百年校址被贵州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校长把我带到六年级二班,学生们安静的等我到来。课室使用数字多媒体设备,我做了PPT课件《苏东坡与岭南》,向学生们介绍苏东坡与岭南的惠州,南海神庙的故事。通过影像、图片让学生们知道苏东坡佳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惠州一绝,用图片告诉他们,百年荔枝树上的荔枝多么诱人。南海神庙的《浴日亭》是苏东坡在广州黄埔留下的千古名诗。南海神庙每年举办的“波罗诞″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特色,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黄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课间播放短视频《大吉沙岛》,呈现古称“扶胥之口,黄木之湾″的黄埔现代繁华港口,有许多国内外万吨商轮停泊,以及对岸的大吉沙岛,如今是现代农业科技“隆平稻香园”的真实风貌。
120名家庭困难学生收到了来自广州7个爱心单位,50多名爱心人士捐资赠送的助学大礼包120套。大容量、多功能专用书包110个,文具礼盒、保暖围巾、食品、一批书籍、侨界书画家捐赠的书画作品交给校方。同时将“广州只是想看书”公益图书室,“你和我的连线”贵州. 广州两地书信活动之来穗游学活动方案递交给了校长。
阳光慈悲,金色的光芒安静地照在葱郁的草木上,照在恒丰民族学校的上空。几百名师生集中操场。在操场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他们挥舞着国旗,与我们一起,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深情、嘹亮、欢快的歌声,飘荡在这百年的老校,飘向连绵起伏的山峦。
【作者简介】笔名虫二,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曾就职《信息时报》责任编辑,记者。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主任、岭南微文学传媒编委、广东岭南诗社社员、印尼《千岛日报》中华文化专版编委。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创作与赏析″班教师。由星岛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诗集《听风吹雨》。诗歌《一座丰碑》获“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二等奖;《紫金之歌》获得首届“永安杯″诗歌大赛优秀奖;《月圆之夜 隆平与稻花》获“家国情怀”诗歌大赛优秀奖。代表作有长诗、组诗《黄木之湾》《苍穹下的洱海》《德庆印象》。《山里的村庄》《荷塘的蜻蜓》《光阴怎能老去》等多首诗作入选《南方优秀诗选》。作品发表于《今日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中国诗歌网》《侨星》以及印尼《千岛日报》,美国纽约《综合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