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并成熟都是浸染在时光里的,是和阅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思考,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曾经年少的我,生活在一个缺失了父爱的家庭, 胆小自卑。一本不算厚,有点老旧,也不知从何而来的书,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悄悄地在我面前了,到今天我坐在电脑前敲出每一个字的时候,我都认为当时这本书出现在我面前就是天赐。我从卡耐基的故事中找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钥匙,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只是缺乏必要的认知和训练,内心才常常处于黑暗状态。
卡耐基为了和自己内向羞怯的性格作斗争,发奋练习,刻苦摸索,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卡耐基曾经说过:再好的理论知识,如果不付诸实践,都等于零。我对照书中所讲的每一篇章,有时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有时刻意找人练习对话,在生活中实践,我逐渐成长为阳光明朗、有目标的姑娘。
书,第一次光芒万丈般照耀着我。
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麦家先生说:世界很大,但我觉得阅读最大,因为它能让世界变小,让我们长大。
2008 年,我被分配在一个乡镇的中学教书,学校的四周都是荒山,简陋的校舍,隔着一个土操场的露天厕所,望不到前路的我终于在一个深夜放声大哭,可是天依然会亮。
此后每天伴着我更多的是读书,而我那时候知道毕淑敏老师在2008年用114天完成绕地球一周的环球航行,每个深夜在简陋的宿舍我就跟着她的足迹走过冰岛,认识维京人,了解海盗追求新奇和未知,喜欢复杂和刺激,喜欢把生活过成一次事故的性格。对海盗的崇拜,对英雄的崇拜,那份浪漫深深的吸引着我。穿过挪威峡湾,幽深碧蓝的大海,千米高的两岸山峰瀑布跌落九天,水声如万马奔腾,奇妙的世界风景在我心里遇见。路上格陵兰的冰山,岸边荒无人烟,只有冰山不动声色漂移着,流露着不真实的梦幻色彩。吃着瑞士最好吃的巧克力, 摸着埃及的莎革纸……这就是毕淑敏老师的《世界如锦心如梭》。
当跟着毕老师的环球旅行结束后,我不禁问,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是美好?是糟糕?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同,有人专注于美,有人凝视深渊。世界是所有人的世界,复杂而多变,正如毕老师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梭子,你织了什么,布面上就显现什么。
我可以让环山围绕着的自己和孩子们更好。
教学之余,我和孩子们开始捧起书, 书籍让我找到了人生方向。
2009 年1月1日,我写到“拥有了人生的方向,我们从此不再流浪,从此富足地去飞翔”。 找到了方向,就明晰了态度,唯有认真努力,方不辜负此生。
林语堂先生曾言:如果没有诗歌 (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 ,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我除了大学本科修的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之外,认认真真研读了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胡怀琛先生的著作《中国八大诗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比尔•波特的 《寻人不遇》,鲍鹏山先生的 《风流去》,侃培民先生的 《孔子 人能弘道》,日本冈田武彦先生的 《王阳明大传》,冯友兰先生的 《中国哲学简史》,梁漱溟先生的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南怀瑾先生的 《论语别裁》《孟子旁通》 如此等等的书。实际上,他们综合起来给了我一个为人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给到我温暖的力量,让我走在正确的路上,更能观察自已,做到知行合一。
在阅读有了一点积淀,也逐渐读懂一些人一些事后,回头看读过的人,屈原、陶渊明、苏轼,是最滋养我灵魂的三个人。
屈原是因为死而获得不朽生命力的人。屈原的死,不是一时兴起的莽懂之举,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一种从容选择;屈原的死,是他为自已的一生,安排的一个悲壮而隆重的谢幕。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中, 《离骚》是屈原第一次被疏所作。《离骚》结尾说: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可见,以身许国并以身殉国,是屈原自始至终的迫求。屈原最终自沉汨罗江,是在楚国郢都被秦将白起攻破之后。楚怀王已死,国都已破,屈原即使有旷世才华,有堪比日月的节操,也无力回天了!至此,一生许国的屈原, 已经生无可恋。
与楚国共存亡,这是屈原用一生许下并且最终用死亡践行的诺言——尽管他的楚王已经不信赖他,他的楚国也不再需要他。
在那个流行朝秦暮楚的时代,他原本是可以去到其他国家为共其他君主效力的。那是一个爱国、执著和深情尚未成形的时代,但屈原,主动选择了忠于楚国并以身殉国。这是长年累月言行一致的结果,不是为了在当世获得嘉奖以荣耀家族,甚至也不是为了后世的不朽声名——尽管的确是这样的,但是,这也许并不在屈原的考虑之列。
所以,我想,没有屈原,温文尔雅、逍遥自在的中国文化,便会少了一抹 “惊采绝艳”的壮烈。
尼采说过,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的真理都是弯曲的,因为,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陶渊明 57岁,距离他离开人世只剩下六年的时间,他积一生的恩怨情思写就了《桃花源记》 ,也许陶渊明没有想到,他幻想的政治理想会成为后人追逐的方向,在他之后 1200 年,英国出现了《乌托邦》,意大利出现了《太阳城》,这两部书的构思和《桃花源记》有着惊人的相似,博尔赫斯说,时间是一个广场。在这个时间的广场里,每个人的生死历程是何其短暂。那个童年时怀着纯澈的眸子期冀成就大业的陶渊明,转眼已距离我们十多个世纪,如果陶渊明知晓他的田园理想对今天世人的影响, 纵然心中有再多的不甘,有再多的悲哀和遗憾,也会了无遗憾了吧——还有怎样的豪情壮志能比这样的启示人类的理想更永恒的呢?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人世间所有的苦都不会白受,所有的眼泪都不会白流,一切努力只待水到渠成。 在时间的圆圈里,真理终将浮出水面。
张爱玲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这句话是说相爱的人,但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通用于苏轼与我,他走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写过的诗在千年时空流转,他在临死前说的那句话让我忍俊不禁: “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当我为他的坎坷唏噓感叹、忍不住要为他流泪时,眼前总会浮现一个微笑的带着高高的帽子的人,他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是啊,人的一生仿佛雪泥鸿爪, 在雪地上留下那几个浅浅的脚印又能如何呢? 如果梦想在蓝天,那就向上飞;如果梦想在远方,那就往前走。苏东坡,他那颗有魔力的心与我已不可分割。
一路读书,一路成长;一路教学,一路成长。
这个时候, 我已经从乡镇中学来到市里最好的中学。 我的语文是和读书、思考紧紧联系,同时需要和岁月一起沉淀, 发酵后才能升腾绚丽的。 曾经青涩幼稚的语文思绪如块块卵石,慢慢铺展开去, 无数次的磕绊,磨砺着我的前行, 终于真诚地托举我朝向语文的真实方向。
2013年7月11日,我在进修校给全市语文老师做公开示范课,作为年轻教师,虽然有压力,但是多多少少有些小成就感, 于是当晚我写下“过去永远都成为过去,即使辉煌,即使荣耀, 即使不堪,即使痛苦,那只不过是过去, 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只有现在,只有明天,才是我该脚踏实地走的,坚定不移的,未来。”我一丝一毫不敢骄傲。
2015 年2月25日,我写到“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到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加成熟地认识到当代教师教的是底蕴, 特别是语文教学,教的是文化感召和精神引领。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是学识和精神的修养。而丰厚的底蕴是靠书籍堆积起来,靠阅读沉淀下来。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说:“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它使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被唤醒和继续生长。”阅读可以让我们感受人性中的美好,发现内心深处,梦想和激情,为心灵构筑坚实的堡垒,为灵魂涂抹丰盈的底色;阅读可以使我们站在更为高远的背景是上享受教育人生, 拓宽我们生命的广度与宽度。
我带着坚定的信念,肩负着责任的使命, 从书中领悟的些许智慧深入课堂浸润在学生中,希望孩子们能拥有生而为人的自豪感,饱满的生命力,希望看到他们更好的生命状态,我想引导学生们迈进价值观念,学术思想的角斗场,我想将学生引领到广袤的时空中,感受博大丰富深邃,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有一位哲人说:真正的行走不是被自已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的目标吸引着。钱理群, 孙绍振, 王荣生,温儒敏,朱永新等等业界的泰斗, 他们的书不知不觉铺满了我的书桌,孙绍振先生《如是解读作品》,钱理群先生和孙绍振先生的《解读语文》,温儒敏先生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 三集,朱永新先生的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学校教育,更专业更开放的解读让我如沭春风,豁然开朗。我怀着更加美好的期许向优秀的人靠近,希望终有一天和他们一样。
我的学生赵佳欣说:“以前无知的我以为语文就是汉字,只是语言,现在我才发现语文真正的含义在于语言文字沉淀的悠久文化和伟大的精神文明,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蜕变和灵魂的升华。”
我的学生简婧娇说:“阅读为我打开了一扇灵魂之门。”
我的学生王佩玥说:“多亏了阅读,让居里夫人亘古不变的美丽之花绽放,我懂得了大志大求;多亏了阅读,让周恩来用一生演绎的生命哲学铭刻人们心头,我懂得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的学生申佳禾说:“当我畅游在各个伟人的事迹中时,当我行走在名人的笔迹上时,当我飞翔在诗词的世界中时,我从无知到成熟,从庸俗到高雅。”
我的学生张宇博说:“是阅读,给了我跟历史及文人墨客对话的机会, 让我懂什么是真正的胸怀,什么是真正的豪放,让我钦佩也让我变得自信,;是阅读,演绎着世世的情感与代代的思念,演绎了端庄,演绎了儒雅,充实着我的心灵,提高着内心的思想境界。”
我的学生刘晶晶说:“一位老师带着她对读书的满腔热情如痴如醉的迷恋向我们走来,她轻轻的,慢慢的,有条不紊地带领着我们,理清人物情感,感受作者心境,将那些杂乱无章的思路整理归纳,一次又一次地去体味,去探索阅读的與秘,老师牵着我们,踏上文学之路。阅读是一个人的沉思,一群人的狂欢, 我们终将要在路上相遇。"
2021年,我走上管理岗位,在这一年,我何其有幸遇到当代教育思想家,教育实践家孟国泰先生,他好像是从书中走出来的人,他有着对家国之大爱,对教育之执着坚定,对人生之豁达从容的心胸。他在《大众教育学》中告诉我,教育就是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让不同的人成为更好的人,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又何其幸我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找到自己的使命。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真的需要一种人,这种人就是能够静静的坐在书桌前,将一篇篇的经典细细品读,能直面人生的变迁和世俗的不解,把坚定写在脸上,将一项平凡的事业无悔地延续下去——
一定保持天真,天真到能和孩子们一起听出夏虫的激动,秋水的沉默;一定要成熟,成熟到能用有力的思想引导孩子解读成长,品味人生;一定要宁静,宁静到心中只有纯正的声音,高贵的信仰;一定要激动,激动到虚假为之退怯,真情为之落泪。
我因阅读而成长。因阅读的经历,我有了成长的经历,更有了责任和使命的经历,我遇到了生命中我想遇见的人。
作者:宋文静(原平市实达中学副校长)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