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的背口袋
文/史秀明
生活中除了有诗和远方,更多的是平凡的烟火气息。
退休在家的我,总是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充实自在。每周从周一到周五,接送孙女上幼儿园,把家务做好做完,周五晚上孩子们下班回来,一家人在一起围着餐桌吃一桌团圆饭,孩子们走时也把孙子孙女带走,说我每天带孩子累了,周末好好休息,出去走走 ,放松一下心情。我们也不负孩子们的孝心,周六出去转转,周日就在家做美食,一家人又共进晚餐,说说笑笑,热闹惬意。
今天正好是父亲节,我提议一家人去饭馆吃饭,可我先生不愿意去,说还是家里吃比较舒服。五月中旬,我们专门去乡下剪来了萱蔴,前几天,先生又把那些晒干的萱蔴叶粉碎成沫了,看到那诱人的绿色萱蔴粉,他早已垂涎欲滴了,恨不得立刻吃上他家乡的“背口袋”了。
这“背口袋”是从它的样子上而得名的,是我们青海省互助县土族的美食之一。于是,我们决定趁着今天是个星期天,一家人都在,再加上今天又是父亲节,我们一起做“背口袋”吃。因为,做“背口袋”,工序繁琐,尤其是那个薄饼子,要求面饼必须擀成纸张那么薄。所以,我是很少做“背口袋”吃的。
做“背口袋”,很能考验一个人的茶饭手艺。首先,根据吃饭人数,把握好所需的面粉和萱蔴粉;然后,用开水把面粉烫好,烫的时候,一只手往面上浇开水,另一只手拿根筷子不停地搅拌,至止面粉被水搅在一起,稍微晾一会儿后,面不那么烫手的时候,把面揉成团,放在面板一旁。
此时,先生把剥好的蒜已经倒成了蒜泥,我就开火烧油,等油烧熟了,把油浇在蒜钵的蒜泥上,一边浇油一边快速的搅动蒜泥,一定要把蒜泥用烧过的清油浇透,这样炝出来的蒜泥香味才浓。先生又把半碗面粉用凉水搅散成汤,以备后用。接着,我就开始擀面饼了,常言说:“针线在纽扣上,茶饭在饼饼上。”意思就是一件衣服的针脚走线好不好就从纽扣的做工上看出来,茶饭好不好,就从擀饼子的薄厚,大小,圆形程度上可以考察出来。这时候我就紧赶细做,把团好的面团揉成擀面杖一样的粗细,再把面条切成核桃大小,一个一个的用心擀,直到把核桃大小的面团擀成纸张那么薄,碟子那么圆,每张饼子大小六寸左右,我丝毫不敢慢待,先生也忙着帮我烙油饼,他把烙好的饼子一张张放在盘子里,“背口袋”的工序紧锣密鼓的进行着,等所有的面团烙成了一沓沓又薄又圆的饼子后,立刻关火。
等平锅的温度稍微降下来一点,就开火继续下一步工作,把提前准备好的萱蔴粉倒进油锅里,不停翻动萱蔴粉,那萱蔴粉更绿更诱人的时候锅里放入盐和调料,等炒出萱蔴的香味儿,就倒入一碗开水,此时火温不要太高,以免高温溢出水汽烫伤手指。接着把提前备的面粉汤缓缓的倒入锅里,与里面的萱蔴汤充分融合,这个萱蔴拌汤不能太稀,也不能过稠。太稀不好卷饼,太稠又涂抹不匀。调好适当的萱蔴汤后,不要急着卷饼,一定要盖好锅盖,捂上一会儿,等锅里的萱蔴和面熟透了才能继续往下的步骤。
萱蔴拌汤熟透了,启锅盖,舀汤,卷饼了。闻着萱蔴汤独有的香味儿,我们兴致勃勃的做着“背口袋”的最后一个工序——舀汤,卷饼。
先生小心翼翼地把粘稠刚好的萱蔴汤舀到饼子中央,然后用勺子背均匀的摊抹在整张面饼上面,我又不失时机地挖上一勺炝好的蒜泥倒在萱蔴汤上面,先生再把这蒜泥用同样的方法均匀的涂抹在上面,然后把饼子像叠被子似的从两边折起,最后,再从中间一叠,一个“背口袋”就卷好了,一个个“背口袋”像变魔术一样整整齐齐摆放在面板上,“背口袋”里面的蒜末萱蔴汤使面饼变得晶莹剔透,绿色可餐,让人不由的直咽口水。
我急忙拿起切刀把“背口袋”从中间切成两段,摆放在碟子里,然后又舀了一碗萱蔴汤,一边吃着香味十足的“背口袋”,一边喝着萱蔴汤,啊!这萱蔴味儿如此的纯,这般的香,简直被这美味陶醉了!
吃不完的“背口袋”,等下次吃的时候,最好烙成锅贴吃,那样经过清油的浸烫,“背口袋”皮脆内酥,皮黄油香,更加美味可口。
大鱼大肉,平时吃多了,不再那么诱人了,反而,这平时很少吃到的萱蔴“背口袋”成了今天饭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了。
作者简介:
如意,原名史秀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人,从事教育教学36年,热爱教育,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喜欢文学,喜欢旅游,喜欢简单的生活,是一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女性。系《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现代作家文学》《都市头条》《骆驼岁月》《格格心语》等平台。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