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养老诗文二则

上图左一为作者彭雄祥校长
1.父母在,是儿女的福报
文/彭雄祥(长沙)
甲辰年五月初三,我应邀参加了朋友老母亲的九十八岁寿宴。老人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日常起居完全自理。七十多岁的儿女带领各自的孙辈给老人家拜寿,满堂彩气,尽享天伦之乐。当时,我非常地羡慕:羡慕我的老友七十多岁了还有高堂老母喊满崽,羡慕我的老友享受老母亲的福报,家庭幸福美满。樽前祝寿,即兴献七律诗一首:
四世同堂拜婺星,
九如一曲颂遐龄。
萱草永绿南山极,
瑶鹤等闲东海溟。
鬼谷献桃添紫气,
天官赐福享春庭。
年年岁岁光阴旧,
岁岁年年日月明。
由此,我想到了中华传统的孝文化。
在宁远九嶷山舜帝陵的门柱上有一副楹联:至孝千秋一德,笃亲万里同风。孝文化的广泛认同性,在这副楹联里得到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
要善待父母。父母在,是儿女的福报。如何善待,千人千面,不可一律。在日常生活中,下列的几个方面应该值得修炼。
尽量让父母省 心。少跟父母说一些困难的事情、烦心的事情。因为他们帮不上忙,只会睡不着觉。在父母面前,胸中翻江倒海,脸上仍要风平浪静;心里千头万绪,脸上仍要晴空万里。因为儿女是父母生命中的全部。如果能够以命换命的话,医院的走廊上一定站满了排队的父母。
尽量对父母多一些问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指向分离。父母昐着儿女在自己的身边、时时不离开自己的视线,但又热切地希望儿女展翅高飞,生活在万里蓝天。正因为如此,不管我们走多远、有多忙,时时刻刻都不要忘记对父母的问候。也许不知道,当我们不在家的时候,他们对儿女是多么的牵挂。
对父母多一些理解。其实,所谓父母,就是那个不断对着你的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既想要追回拥抱,却又不敢声张的人。不要烦父母的唠叨,不要怼父母的怨言。因为,道尽人间第一情,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你的一言一语,都浸透着深深的牵挂。
不要让父母在你的面前变得卑微。要知道:人生,真的就是一场轮回。我们在父母曾经走过的路上拾级而上,最后才慢慢明白,所谓长大成人,其实就是你一天比一天地接近天空,而父母却一寸一寸地归于尘土。不要看着一天天变老的父母,便感到嫌弃;让父母在你嫌弃的眼睛里,一天一天地变得卑微。
要常怀感恩之心。长大以后才知道,遮风挡雨的不仅是房子,还有我们的父母。总有一天会明白,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肯为你花心思,花时间,是最爱你的人。常怀亏欠之心去感恩父母,这样,才不至于将对父母的回报当成累赘。
对待父母,要 永远保持仰望崇敬的心态。不要一边踩着父母的肩膀,一边在心中矮化父母。在见过社会世面、经历过世上的繁华之后,便嫌弃父母不时髦、不大气,便讨厌他们的平庸。殊不知,被你讨厌的平庸的父亲,他也曾是怀揣梦想的少年。讨厌母亲的斤斤计较,殊不知,被你讨厌的斤斤计较的母亲,她也曾是憧憬未来的追梦人。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以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在你想到父母的时候,内心就会无比温暖,浑身充满力量。父母永远是激励你跋涉前行的路标。
要知道,父母健在,说明我们有福报。很多人不知道,表面上我们在孝顺父母,其实是父母在给我们机会,修养我们的品德,增加我们的福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一进家门,能喊一声爸爸妈妈,会让你感到无比的温暖。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父母在,是儿女的福报。珍惜福报,是人生路上最值得修练的德行。
2.见证留守的孤独老人
文/绿野(湖南祁东)
新搬过来年近八十的老人
住在与我同一小区
且同一单元的第三层
听说她老伴早年去世了
儿女们都在外地打工
老妪形单影只显得可怜
二只耳朵连打雷都听不见
与她打招呼也等于白讲
儿女们总是放心不下
春节时在家门口安装了监控
以便随时遥观老人的行踪
还托咐了几位邻居帮助照看
老人清早就起床买菜
白天在小区内外走走
但很少与人交流互动
傍晚还打着手电上街捡破烂
好心人见之多劝导怜悯
可她就是我行我素
夜里房内空荡孤身一人
连个讲话的人都没有
万一生病了怎么办
留守孤独老人真的可怜
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更值得儿女们深刻反思
2024.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