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崇山村梁坑山之巅,藏着一片古老的神秘之地——白云寺。这座寺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正德三年,也就是公元1508年。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为这片古老的寺庙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云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寺庙的前方,是碧波荡漾的梁坑水坝。水坝里的水清澈见底,周围的草地绿油油的,生机勃勃。每到春夏之交,这里更是鸟语花香,宛如人间仙境。每逢清晨或黄昏,都能见到信众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为这片古老的寺庙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数百年来,白云寺的香火始终鼎盛。这里不仅是信仰的聚集地,也是众多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每当文人骚客来到这里,都会被这里的山水景色所吸引,为之陶醉。他们在这里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寺宇的背后,是一片巨大的石头。石头之间,有细细的泉水不断涌出,宛如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在白云寺旁,有一口古老的水井,无论旱季还是雨季,从不干枯。这水井里的水甘甜可口,据说还有健身益寿的功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甘露水”。站在白云寺的栏杆前远眺,眼前呈现出一幅壮观的景象。通港路、沿海大通道等道路纵横交错,车流如织,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而在东面,波涛汹涌的崇武海更是尽收眼底。海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 白云寺不仅是信仰的圣地,更是文化的传承之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交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这里的美景和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感受这片古老寺庙的魅力。
在这个清远脱俗的禅境里,青烟袅袅,钟磬悠悠,仿佛人间一切的纷扰都被这片佛国净土所隔绝。然而,又有谁知道,在“破四旧”的那个动荡年代,这里曾遭遇了一场浩劫。寺院的大门被推开,佛教的圣地遭受了无妄之灾。精美的佛像被摧毁,虔诚的僧众流离失所,华丽的殿堂也改作他用。曾经庄严肃穆的寺院一度倾颓,沉寂在悲痛的氛围中。因为那时的政策禁止一切宗教民俗活动,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信仰之火暂时熄灭。为了保护视为生命的经书不被损毁,算姑将一众经书严严实实包裹好,挖坑深藏。这份决心与坚韧,如同山间的瀑布,无畏风雨,始终坚守。
那段艰难时期,山外的许多出家人大都被迫返俗。而几位无处可去的阿姑则寻找到崇山村内这座山区小寺,与白云寺的俩位阿姑相依为命。她们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维持生计。她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并未放弃对佛学的深造。粗粮、自己种的蔬菜和“破布籽”便是她们生活的写照。期间,她们极为小心地保护着寺院的一切。据说,她们将一尊具有保护价值的古董陶瓷的观音菩萨放在草间里,以防红卫兵破坏。这份谨慎与智慧,使得这尊观音菩萨至今保存完好。直到1976年,不忍法脉失传,宗教文韵零落,村中的旅宾侨胞曾荣宗连同寺主持道心姑,开始四方募化,广集净资。他们的努力终得偿夙愿,另选寺址复建古刹。
“道心”,生于1925年,是崇山本地人。算姑童真入道,她礼晋江草庵传贯法师为师,发愿护持三宝。自此,她精进不息,清修梵行、深入佛海。她的修行功力深厚,行住坐卧皆不离禅。自身行持谨严,度众不遗余力,尽显一代大师本色。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算姑和她的同伴们用坚韧和信念守护着这片佛教的净土。她们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内心却充满了对佛法的热爱和执着。她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时刻定格在1984年,道心姑已然功成圆满,最终在白云寺示寂。她在生命的终点留下了永恒的足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后来的修行者们前行的道路。回溯道心姑的修行生涯,可以说是一段漫长而坚定的旅程。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禅的真谛,无时无刻不在修行之中。无论是行走、静坐、躺下或是日常的生活琐事,她都始终不离禅心。这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而是经过无数次的磨砺和历练,逐渐积累而成的深厚修行功力。道心姑自身的行持谨严是她修行道路上的一大特色,她对于自己的要求极高,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都充满了严谨和敬重。她严格遵守戒律,对修行道路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人们深感敬佩。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仅体现在她的日常行为上,更体现在她对禅的深入理解与传播上。度众是道心姑一生的使命和追求。她深知修行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更是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道心姑的一生尽显一代大师的本色。她的智慧和境界让人们为之折服,她的精神和情怀让人们为之感动。
历经风雨沧桑的白云寺,在时光流转中迎来了新的主持——本严姑,当她肩负起重建的重任时,这座古寺已经历经了太多的岁月洗礼,破败的寺院似乎在诉说着它的过往与现今的无奈。
白云寺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而本严姑的目光则穿透了这些古老的记忆,看到了重建的希望。她深知,想要重建寺院,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周边居民的鼎力相助。幸运的是,她得到了附近居民的积极响应,他们不仅献地支持,更是资助佛教事业,共同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新生的活力。自2014年起,本严姑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工作。在原址之上,白云寺得以重焕生机。如今,这座寺宇依山而建,巧妙地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坐北朝南的布局,使其在四季更替中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白云寺藏于山野之间,远离尘嚣,充满了“农禅并重”的宗风。在这里,修行与农耕并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梵宇占地面积广阔,达到了16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800平方米,高耸的两层建筑展现出中国传统寺庙的雄伟与庄严。上层为大雄宝殿,是信众祈求佛菩萨庇佑的场所;下层则设有地藏殿和报恩堂,分别用于纪念地藏菩萨和感恩父母的恩情。整座寺院延袭了中国传统的寺庙风格,同时又融入了闽南红砖建筑的特色,使其在现代与古典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寺宇的飞檐翘脊、琉璃瓦饰在阳光的照耀下溢彩流光,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寺周分布着文雅的石刻,与庄严的殿宇相映成趣,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蕴。新建后的寺院内有一处放生池,静水如波,对面的石盘上摩崖石刻的“禅”字显得格外醒目。这个字仿佛在诉说着佛教的深邃与博大,使人如梦如幻,引人深思。周边天然的石头上刻有“白云古寺”、“悟”、“佛”等字迹,均为隶书体,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佛教文化氛围。
此时的白云寺,采用闽南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又不失堂皇富丽,主殿之中,如来、观音、地藏菩萨等佛像肃然矗立,神态逼真,仿佛每一尊佛像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他们安详地注视着每一个到访者,仿佛在诉说着禅意和佛理。主殿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对楹联:“白马驮经妙法遍传五大洲,云龙绕钵甘露普济三千界。”表达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佛教普渡众生的愿景。而牌匾上题刻的“妙相庄严”,“佛光普照”,更是对佛教的赞美和敬仰。藏经室内悬挂的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一代书法家赵朴初的亲笔墨宝“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给这座寺庙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祥和氛围。
寺庙正前方,一尊由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会赠送的地藏菩萨石雕像尤为引人注目。这尊雕像高六米,矗立在寺庙的中心位置,宛如一座永恒的山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信仰的坚守。大埕之上,花卉相间,红的、黄的、绿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石板铺就的地面反射着阳光,整座寺庙给人一种幽静且开阔的感觉。不仅如此,寺庙的后山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胜景。那里的“龟山石”、“卧虎石”、“观音石”、“金印石”等多处景观栩栩如生。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守护着这片净土。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白云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本严姑的重建工作,不仅是对古老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白云寺自复兴的钟声敲响以来,这座古老的寺院犹如晨曦中的明珠,庄严肃穆地矗立在山峦之间,钟声法鼓,始终不断,传承着悠久的佛教文化。每年的四月初八日,春风和煦,白云寺内都会举行盛大的浴佛节。这一日,寺院内的气氛尤为庄重,香烟袅袅,梵音缭绕。佛像前,僧侣们按照一定的仪式为佛祖沐浴,信众们则围绕在周围,共同见证这一神圣的时刻。他们深信,通过这一活动,能够洗涤心灵,与佛祖更近一步。
每当佛门中的吉庆日子到来,白云寺都会敞开大门,举办素食宴会。这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各地的施主、教徒和信众们纷纷前来,共襄盛举,同沐佛恩。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品尝到精致的素食佳肴,更能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信仰的力量。这些宴会不仅凝聚了各方信众的向佛之心,也进一步弘扬了佛教文化。
自本严姑担任白云寺的住持以来,她以身作则,带领僧众严格遵守宗教规范,整肃威仪。在她的引领下,僧修如法如律,宗风大振。本严姑不仅注重寺院的内部管理,更关注信众的培养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近年来,为了增进道心、广获法益,本严姑多次组织信众前往佛教四大名山朝拜。这些朝拜活动不仅让信众们有机会亲近佛祖,更让他们在不同的山水中感受到佛教的博大精深。同时,白云寺也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活动,与各地的寺院、信仰团体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推动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本严姑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信众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信仰,传播佛教文化。在这里,信仰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寄托,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白云寺,这座坐落在喧嚣之外的宁静之地,犹如一处未被世俗纷扰的桃花源,在历史的烟云中屹立,在时光的沉淀中独守一片净土的安宁。

——————————————————
作者简介:
杨新榕,笔名“烟波放钓”、“小山闲人”,1967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协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台商区作协顾问。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刺桐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学师从知名散文家蔡飞跃先生,已出版《拾一枚紫叶的情怀》《丝海听涛》《遇见》三部散文集、《赤子之心》长篇纪实散文一部,长篇小说《那年秋天》《秋语茶馆》两部和中短篇小说集《血蝠》,以及个人画册《杨新榕闽南风情画》《闽南五色话画》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