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锦旗题词聊文字的俗和雅
作者:李怀竹
朋友笑着对我说:你写的《故乡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中,拉屎、放屁、肛门等字眼,太直白,不雅,应有所忌讳,实在回避不了,应在文字描述上委婉点。
我深以为然。肛门的功能,就是拉屎放屁。刀郎的《罗刹海市》歌词中有一句:“过七冲越焦海三寸黄泥地”,“七冲”,按中医的说法就是人吃的食物,从嘴唇(飞门)到肛门(魄门),要过七关(门);“三寸黄泥地”,是指已排出和未排出的粪便,即藏污纳垢之处。这句歌词,没有肛门和粪便的文字,却把这两样东西描写的惟妙惟肖。话说回来,如果不加翻译解释,普通百姓很难理解其中奥秘。在传统文学中,写文章是件高雅的事情,避免粗俗之词写入文章。但实际生活中,对待拉屎放屁这种人人都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却处理方式各异。
我在企业办公室工作时,接待一个美国企业代表团,事前做了充分准备,起草领导发言,书写张贴会标、标语,清理会议室卫生,安排茶水、水果、香烟。会谈时,我分配做端茶倒水的服务工作,特意穿上皮鞋、西服。参加谈判的企业领导和特聘的翻译等西装革履,非常严肃认真。美方成员穿戴却舒适随便,谈判即兴发挥,没有讲稿。谈着谈着,美方一成员突然站起来,一只脚踩在椅子上,使劲放了一个响屁。我方人员目瞪口呆。在美方看来这就是最正常的生理现象,泰然自若,没有人大惊小怪。当时,我实在理解不了这帮美国佬的“屁文化”。这算通俗,还是低俗?这能不能上升到素质高低、文明不文明的高度评论?
屎、屁的频率、气味等状态,是五脏六腑工作的结果,能判断人的疾病和健康。我曾患严重便秘三年,最严重时七、八天排不出便,肚子里的气排不出,着急、上火、难受,患上了失眠、抑郁、焦虑,死的心都有。每天,除了服药,还要按摩腑部、练提肛,怎么也雅不起来。偶尔有一次能痛快地拉屎、放屁,真是莫大的快乐和享受。
本来,“十人九痔”,老年人便秘也是常见现象。有时,我碰到熟人,明知对方患同样病,想相互交流治疗经验,对方却矢口否认,好像便秘是一件丑事,不愿让他人知道。莫非我和便秘抗争了三年,精神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就写到了肛门和拉屎放屁?论文学写作,我属“半瓶子醋”,受文字水平所限,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百思不得其解。
医院的肛肠科,整天和肛门打交道。我首先想到的是群友段大夫。她是市中医院肛肠科的医生。她在微信中曾发来患者贈送她和同事的锦旗。其题词引起我的好奇。如,“妙手仁心顶呱呱,还我娇嫩小菊花”。把肛门说成“小菊花”,既雅又形象,实在妙不可言。但仔细一想,人家有特定的语境,别人一看就明白。如果把这面锦旗挂在别处,别人就万万不会想到“小菊花”就是肛门;如果医院把肛肠科的牌子换成“小菊花”科,就成了笑话。我在文章中把肛门直接写成“小菊花”,读者就会莫名其妙。
又如,题词:“感谢你们救我狗命,感谢你们包容我的大喊大叫,爱你们么么哒!”没有肛门两个字,却非常真实、生动地还原了痔疮手术现场,深深表达了患者对医生的感激之情。再如,题词:“滿眼瓷器活,一手绣花功”;“医术精湛,内外兼修”。我看后拍案叫绝。患者把肛门的内外痔手术,写成内外兼修,把医生的认真态度、精湛技艺比喻为“瓷器活”和“绣花功”,虽不显肛门和痔疮字眼,却让人一目了然。高,实在高。
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锦旗题词就是有肛门和屁眼字眼,也生动活泼,有创意,相比一些“高大上”、“口号式”的八股词,幽默、通俗,而不低俗。如,题词:“长的贼帅,割痔贼快”;“治屁眼一绝,有一腚水平”;“肛好有你,肠伴左右”。写得多鲜活、接地气。
这些送锦旗的患者,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年轻,有一定文化;二是都是普罗大众,题词没有遮遮掩掩,直抒胸臆,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新、老八股气,有感而发,心口一致,让人眼前一亮,脑洞大开。要不说,高手在民间,群众是英雄。
《笑林广记·颂屁》,把屁描写为“依稀絲竹之声,仿佛麝兰之气”。说一位学识渊博的秀才,死后给放屁的阎王献词,“你响亮的宝屁,好像管弦乐,又有兰花麝香的香气,让小人饱享芳香的味道”。阎王听后非常舒服,不仅设宴招待,还批准他起死回生,再活十二年。从秀才颂屁的文字看很美,很雅,但放在这个故事中,就显得俗不可耐,让人恶心。语境使然。
公认的诗词大家毛泽东主席,他填词的《念奴骄.鸟儿问答》,是在中苏大论战中,借用鲲鹏和蓬间雀两只鸟的对话,批判了修正主义者鼓吹的与帝国主义和平共处、“土豆加牛肉的共产主义”,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劣。其中用词不仅有土豆、牛肉,而且还有“放屁”。他在词的最后写道:“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不须放屁”,虽粗俗无饰,却成了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读起来铿锵有力,妙趣横生。据说病危的周恩来总理,听医护人员读到这句时,也发出隐隐笑声。
1976年,毛主席这首诗词发表后,中央乐团在按规定配唱时,被一句“不许放屁”难住。通过集思广益,他们将词谱曲,演出时把“不许”拖长,旋律上扬”,等到“放屁”时,把这两字轻轻唱出来。还有女声反复唱“不须放屁”四个字,最后唱出灵魂。有的评论家认为,毛泽东主席这句“不许放屁!天地翻覆”,“落笔千钧,提领全篇,意味无穷”,气势磅礴,“排山倒海”。
据查,这句“不许放屁”和毛主席说过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以及“说嘴郎中无好药”,“一双空手见阎王”等,其出处都来自清代上海才子张南庄所写小说《何典》。这是一部借鬼说事的清代讽刺小说。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别具一格的幽默文体,没有旧小说一本正经的“文人八股气”,无典无章,无规无矩,滿目脏字,却不下流,成为嬉笑怒骂文章的范本,风靡一时。如该书作者自称,逢场作戏,随口喷蛆;见景生情,凭空捣鬼;“老话头箍成旧马桶”……
鲁迅、胡适、周作人、林语堂等文学大咖,都阅读并推荐过此书。也许张南庄的语言风挌和毛主席的审美情趣有共同之处,毛泽东主席多次阅读并向中央领导层推荐该书,还将该书列入赠送儿子的书目。《何典》开篇词《右调.如梦令》:“不会谈天说地,不喜咬文嚼字。一味臭喷蛆,且向人前捣鬼。”最后一句就是“放屁,放屁,真是岂有此理。”
毛主席在延安时,曾经对作家讲过,文学没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我顿悟,肛门、屁、屎等类似文字,不在于如何粉饰,关健是语境,语境对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否则,既使给它涂脂抹粉,文饰一番,也会变得低俗。
文章中的用词,是俗,是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傲世轻物,雅到乖张即是俗;人情练达,俗到随和就是雅”;有的说,“大俗就是大雅,大雅就是大俗”;还有的说,小俗便雅,大雅则俗”,如此等等。孰是孰非?你说呢?
作者简介:李怀竹:男;1950年7月13日生于河北省井陉县;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务过农,当过兵,做过农民工(矿工)、铸工,公务员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