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纪念秦光祖大夫
高全成

作者简介:
高全成,男,1952年8月出生于山东博山,中学高级教师。1975年7月起,先后于山东省淄博五中、原淄博三中、淄博一中担任语文教师;其间先后兼任年级组长,语文教研组副组长、组长等职,先后荣获市级优秀班主任、省级优秀教师称号。2008——2009年,担任淄博一中85周年校史执行编辑。2012年退休后,编著六十余万字《简易古诗助读》,2022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若许年来,几次萌生写写秦光祖大夫的想法,但都因一些客观原因而止步于想法。秦大夫在我们生活的圈子里简直就是医圣般的存在,我生怕自己那两滴墨水写不好秦大夫,也对不起已故父母对秦大夫的敬仰之情,因此始终缺乏拿起笔的勇气。
前几天,读了颜山文学刊发的秦萌青先生的文章《父亲文革中的二三事》,又想起了我小时候所见所闻的秦大夫,竟禁不住鼓起勇气写点纪念秦大夫的文字。

秦光祖大夫
我对秦大夫直接的了解很少,大多都是听说。比如,听诊是秦大夫的绝活,他靠听诊器诊断的呼吸道疾病与大医院仪器透视的结果相差无几。再比如,工人医院曾经请秦大夫会诊。另外,胃疼、哮喘、拉肚子等疾患经秦大夫诊治立马生效的事更是不胜枚举。我之听说,大都有别于道听途说,全是听父母、父母的工友、我们的邻居说的。虽然如此,也还是感受不深,难以再现秦大夫救治病人的实景,而且听到的,写起来总觉着不顺手。
我唯一与秦大夫零距离接触的一件事,竟让我在很长时间内对秦大夫“耿耿于怀”。

1981年1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华国锋(中)在博山美术琉璃厂视察 桑度云 供图
一九六五年夏季,我等待着秋季开学上初一,正是半大小子吃煞老子的时候,不能为家庭分忧,只能给在博山美术琉璃厂宋家林分厂干活的父亲送饭。一天,父亲吃完饭,我到处找水龙头洗涮饭盒。在一个陡坡处发现了一个水龙头,但开关上端的圆铁圈卸掉了,三公分长的开关转轴直立着。开关拧得不是很紧,我正用缓慢流出的水滴洗涮饭盒,突然,脚下一滑,上身扑在阀门上,直立的开关转轴直插入我右胳膊腋下处,鲜血汩汩流出。闻讯赶来的父亲用毛巾紧紧地扎住我的胳膊滴血处,领着我一边向厂外跑,一边说:“走,找秦大夫去!”母亲赶来后,第一句话也是说:“赶快找秦大夫!”我们不多时就跑到了时在西冶街小高家胡同的厂保健站。谢天谢地,恰好秦大夫当班!父母非常高兴,我也暗自庆幸。谁知到“缝针”时,秦大夫却让他的徒弟操作。原来,那时保健站缺少大夫,厂领导就选拔了一批人到保健站学当护士,又让秦大夫选一人带徒培养临床医生。我得知是个学员给我缝合,很不情愿,盼望父母说话请求秦大夫亲自给我缝合。但是,父亲一言不发,母亲更是三缄其口。缝针时,秦大夫始终未动手,只是不时地对那个学员说些什么。

原博山美术琉璃厂总厂 桑度云 供图
七天抽线后,我用左手轻摸右腋下,感到光滑的皮肤平面上凸起了一个小樱桃般的撮疤。我特意看了几个关系好的人的伤疤,虽然有明显缝合的痕迹,但是一个“小樱桃”也没有。从此,光辉的秦大夫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失去了一些光辉。
我不由地怨恨起父母来:
父亲啊,你走到哪里都是敢做敢当的人,你曾经在一个工友协助下,见义勇为,维护了一个女青年的尊严,而你眼见一个学员拿儿子伤痛学活儿,你怎么不向秦大夫说一声呢?
母亲啊,你一向是非分明,处事果断,不久前,你敏感地捕捉到好心的班主任透露的信息——龌龊小人欲在我考淄博一中的小学生档案里添加莫须有的内容,你毫不犹豫地直接找到校长,公开摆出问题,果断地为我考入梦寐以求的淄博一中保驾护航,而你现在怎么也不向秦大夫说一声呢?
过了十几年,经了一些事,吃了一些堑,我心中也明白父母当时不吱声的原因了。当时父母若提出让秦大夫亲自缝合的请求,秦大夫完全有若干理由让我们另请高明。在紧急情况下,秦大夫接了诊,父母感谢还来不及,还怎么好意思挑三挑四呢?
又过了十几年,我感到父母的形象更高大了。父母亲眼见的、亲耳听的、亲身经历的数不清的事,使他们像信徒一样,相信秦大夫高明的医术,更相信秦大夫高尚的医德。当时,大概父母压根就没有让秦大夫亲自缝合的想法。怕提出请求,会被秦大夫婉言拒之门外,根本不是父母的想法,而是我的臆测。秦大夫对病人一视同仁,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工人,为家属(包括年迈的老人,体弱的婴儿)耐心细致地问诊、听诊,开药方,一心为病人解除病痛,而职工及家属也都把秦大夫当成最值得信赖的人。自己最值得信赖的人光明磊落地让徒弟学活,这有什么不可呢!这样一想,父母的形象更高大了;随之,秦大夫在我心中失去的一点光辉又加倍地返补回来了。

秦光祖大夫与夫人刘同珍医生
前段时间通过《颜山文学》拜读秦光祖大夫的儿子秦亚青先生的《敬畏学问》和《记忆中的父亲》两篇佳作,文中的两个细节鲜明地树立起了一个不一样的父亲。
孩子作业不认真,父亲就打手板,母亲讲情也不管用。打手板这种体罚,在中国学校教育中早就废止,在家庭教育中也极为罕见。秦大夫采用的这种教育形式,可以见仁见智,但是这种形式所承载的内涵却不是可以随便议论的。它的深层的意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望子成龙,当然更不是家长权威的显现;而是一个心灵纯净,胸怀磊落,性格耿直的真正意义上的老知识分子对学问的一丝不苟的严谨和虔诚敬畏的态度,对为人标准的严格执行和严正维护的态度。
常情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在萌青先生、亚青先生家里却是另外一番动人景象:慈父手中线,娇儿衣上扣。亚青先生的《记忆中的父亲》一文写道:“他缝完一个扣子便会使劲地拽一下,看看是不是缝牢了,然后再缝下一个。……突然之间,父亲露出一点不好意思的神情,同时又添了一句,反正我也没事,缝扣子比缝刀口还是容易得多。”读到这里,大概不少人会情不自禁地吟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打板子,如同做学问,一丝不苟,没有半点温情;缝纽扣,如同做手术,也是一丝不苟,却是柔情如线,缠绵不断。此种矛盾,如何理解?
正是这种矛盾对立统一的父爱,在儿子的心里树起了永远的丰碑!

1984年7月,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前右一)在博山美术琉璃厂视察,时任厂长孙即廷(中)介绍套料雕刻工艺 桑度云 供图
秦大夫最令人敬仰的还是给人解除病痛的有效和无私。
那场运动之中,科研单位许多顶尖专家、一流大学许多著名教授被揪斗长达十几年,无人敢为其说明真相。秦大夫被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揪出、批斗,初时工人们大惑不解,不长时间就不信邪了:“什么反动学术权威?没有害我们,给我们治病最管用!找领导去,让秦大夫出来给我们看病!”
领导为什么很快就恢复了秦大夫的工作呢?想来,大致有三种情况。领导也是人,良心未泯,推己及人,从人性考虑,解放了秦大夫,此其一。领导确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拍板决定解放秦大夫时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此其二。领导怕触犯众怒,便顺水推舟,拍板解放了秦大夫,此其三。当然,说三种情况,只是个大概,实际是错综复杂,难以分述清楚的。而推动矛盾发展和解决的还是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群众的力量。正如秦萌青先生所说“群众的眼睛是最亮的,群众的力量是最大的。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他们尊重父亲、他们需要父亲”。

原博山美术琉璃厂厂徽 桑度云 供图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的一个工友,因病被医院诊断、厂领导批准可以工作半天,经常到我家串门。他经常自豪地说:“我也享受到秦大夫的待遇了。”原来,秦大夫退休后,应厂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要求,每天去上半天班,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前。对此,广大职工内心十分矛盾:他们希望秦大夫全天工作以更多地诊治患者;他们又心疼秦大夫,希望他退休后在家好好地休养身体。
何以如此?因为秦大夫把自己的医者的仁爱之心与患者的求医治病的急迫之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老工人蒋大爷在秦大夫遗像前的哭诉,令人感叹秦大夫暗中助人的高尚品德。蒋大爷按照秦大夫开的处方到街上药店购药服用,两天病愈,而领导却不予报销药费,秦大夫假说自己去找领导签字,而实际用自己的钱给蒋大爷报销了药费。听父辈说这种事不止一次,萌青先生在文中写道:“后来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在一本笔记本中发现了夹着的十多张药费发票”。
老工人蒋大爷在秦大夫遗像前的哭诉,令人钦佩秦大夫身陷困境时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蒋大爷哭着说:‘秦大夫自己都那样了,还想着别人,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人啊!’”
老工人蒋大爷在秦大夫遗像前的哭诉,令人联想到现在的医患矛盾。当前的医患状况很复杂,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只希望多一些像秦大夫那样的好医生!
秦大夫技艺高超而平易近人,诊疗精细而一视同仁,急人之难而不事张扬。秦大夫以自己治病救人的精湛医术、大爱无疆的高尚医德,在患者的心里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