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时空观念下看我对“书”态度的变化,它既能反映时代的变化,也能折射出我人生观的变化。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那时候全村只有一个小伙伴有两本童谣绘本,那两本书曾经就是我们全村孩子追捧的“珍宝”。到了小学,复习资料首次进入我的视野,那时候卖复习资料的书贩还是背着包挨家挨户卖的。记得书贩卖的数学资料要1.2元,母亲不买,说让我好好学教材就可以了,我一直苦苦哀求,最后是邻居阿姨苦口婆心劝我妈才给我买下的。母亲并非不注重教育,但奈何囊中羞涩,所以在我童年的世界里,书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奢侈品。
到了高中以后,家里经济逐渐宽裕,买书已经不再是什么奢望。只要为了学习,我有足够的钱可以买。那时书在我眼里是工具,它是我提高成绩必不可少的工具。准确的说,它就是我圆梦大学的工具。我买数学资料为的是提高数学成绩,我看《三国演义》等书籍为的是摘抄经典,在写作文的时候能直接用上。书的作用是什么?用宋真宗赵恒《励学篇》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来概括一点都不为过。当时的人们普遍这么认为,甚至今天的人们也如此看待书,这已经是一种共识,一种错误都不会觉得尴尬的认识。
工作以后,书逐渐成为了我的朋友。我不再把它当作奢侈品,因为我有足够的钱买书。当然,我并不是想说我一个普通教师很富有,而是因为我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省下来的这些钱就可以满足我买书的需求。我也不再把书作为工具,因为做教师不怎么考试,就连大家最关注的评职称都和读书多少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所以书已经无奈的失去了工具的价值。
然而步入社会以后,我渐渐发现:书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两种,有字书最好读,但人们逐渐不愿意读;无字书最难读,但有的人读懂了,活的风生水起;有的人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在稀里糊涂中瞎读。
在学校时,当时正年轻气盛,那时我不满现实命运的安排,总有一刻骚动的心,看似读了一些书,但终究没有走进书的世界。步入社会后,才发现社会这本无字书的博大精深。你有看不透的人心和读不懂的人情世故。在无字书中不能较真,那样容易“伤痕累累”;但与有字书“较真”,多学多问就会学有所获。其实有字书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间冷暖;最难读的不是有字书,而是社会中的人心和人情世故。如果读不懂社会这本无字书,不妨学学鲁迅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认认真真读几本有字书吧。
作者:郭龙飞(介休十中骨干教师)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