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娟”全国有奖主题征文之17
与娟姨的第一次相识,道不尽的家长里短
文/方程
第一次正式拜读李娟的文字,是《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这篇文章。
和娟姨的缘分,得感谢央妈和互联网大叔,不然,李娟这个普通的不再普通的名字,是吸引不了我的眼球的。
初识娟姨,有点像和遥远的朋友拉家常的感觉,一旦打开了话匣子,便家长里短的停不下来。
她说:兔子比一般的家兔大,贼肥贼肥的,跳都跳不动了,只好爬着走,真是没听说过爬着走的兔子,而且还特能吃,一天到晚三瓣嘴咔嚓咔嚓磨个不停,把我们家越吃越穷……
忍不住想笑,又特别想读出声来。
她说:乌鲁木齐总是那么大 ,有着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
于是,我想象一个打工妹在街头蹦跶的清纯模样。
她说:外婆吃了咸烧白,勉强咽下去后,悲从中来。不是过去的那种味道,完全不一样……乌鲁木齐的东西真是中看不中用……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感觉永不再有,她90多岁了,再也经不起速度稍微快一些的逐一消失。
对高龄外婆的一系列描述把我带回当年奶奶在世的场景,儿孙辈成长的喜悦如同神丹妙药治愈着她的晚年,心中一个又一个的期盼顽强地延续着她的生命,那短暂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
这些文字真实的再现了那些逝去的光阴的故事,尤其对我们是同年代的人,很容易引起共鸣。
于是我以为,日常生活中的李娟是个话痨,事实上并非如此。李娟从小说话不利索,到了5岁还说不清楚。
正是因此,她不爱与人交流,而是“不分青红皂白、泥沙俱下”地去阅读。即便到了现在,李娟仍然常说自己是个社恐,不擅长与人交流。
至于写作,一旦触碰到她的思绪,便像拧开了水龙头,文章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有人说,李娟是那种充满灵气的天赋类作者,把什么都能写得细致好玩,她的眼睛就像摄像机,文字是她的纪录片。
的确,李娟的文字很有画面感,她笔下的人和物都很鲜活,但似乎又感觉没头没尾,就像普通人的碎碎念。
这篇文章的初始印象,就是非常朴实无华的感觉,从标题,到文章开头,到结尾,都是素面朝天。
也有人说,就是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反倒让她的文字有一种不受拘束又浑然天成的美。
你长得这么好看,说什么都对。这就是光环效应。不过,看多了空洞的心灵鸡汤文和AI生成的文章,李娟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字,无异于当代文坛上的一股清流。
我手写我心,李娟就是这样慢慢地写呀写呀,写成了此刻的自己。
作者简介:方程,一名文学爱好者,爱写游记的007写作达人,公众号:芳草苑。始终坚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