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书的激励
文||吴永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在台安县高力房中学读书,那时,我才十五、六岁,担任学校团委的宣传委员,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由于爱好,我利用课后闲余,经常写一些散文、诗歌,投给当时的《盘锦日报》《盘锦文艺》《台安文艺》等报刊和杂志,偶尔,也在报刊上发表一些。
记得那是一九七三年的十二月下旬,一天我在学校刚上完第四节课,中午休息时,闲走到学校校门的传达室边,忽然看见小黑板上写着:“吴永良同学,请来取邮件。”我立刻到传达室取了用黄色牛皮纸包装的邮件,悄悄地回到教室,用指甲刀,小心翼翼地打开,很惊喜地看到是盘锦地区群众艺术馆赠送我的两本书,一本是《列宁是怎样写作学习的》,另一本为《金钟常鸣》,我看到这两本书,心情顿时格外喜悦,眼睛里也饱含着兴奋热泪,班里的同学那时也都是与我的年龄差不多,一看到我得到了这两本书,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我的身边相互传阅,分享告之,这样一传两,两传三,当时的学校团委书记于恩财老师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刻让学校的广播站播报了这个当时被学校看作是大好喜事的消息,整个学校那一天沸腾了,班与班,人与人,同学与同学都传递着我得书的消息,有的同学见到我,都不妨夸上几句,甚至有的还竖起大拇指给我点赞。
那一天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把两本书放在家中仅有的两个老式木板柜上,爸爸看到了,他虽然一个字都不认识,但看见那大红戳盖在书上,知道是好事,乐得连嘴都合不上,嘴里念道着,我儿子得书了,我儿子得书了,讲的一遍又一遍,显得格外高兴。晚上做饭时,他特意挑了两个又红又大的红皮鸡蛋,煮给我吃,算是当年对我最好的表扬和激励。吃完晚饭,夜深人静,欢乐和喜悦之余,我翻开这两本书阅读才知道,一本是写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理论学习和创新,用马克思理论指导伟大苏联的革命斗争。另一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汇集的当时的作家名人小说、散文、诗歌集。我读着读着,在我还不成熟的心中萌发了坚定写好文章的志向和信念,一定要以伟大的列宁为楷模,以书中的文朋诗友为榜样,让岁月在奋斗中闪烁,让年华在拼博中奔流,励精图治,努力奋斗,写好自已人生的篇章。 一九七三年得到的两本书,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从公社、到县城、从省城,又到钢城,我工作调动了十四、五次,我的家也搬了一回又一回,每次工作调动,每次搬家,别的都可以去掉和舍弃,最精心的唯有这两本书,我每一刻也不含糊,必带无疑。
每到逢年过节,饭后茶余,有闲暇时间,翻开看一看,读一读,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兴奋,又非常温暖。是啊,在人生漫漫的征程中,记忆总有尘封,那火红的年代,不平常的两本书,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成为前进和奋斗的旗帜,激励我《金钟常鸣》,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