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教诞生的社会背景
文/妙之门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于公元前486年涅槃。他与我国儒家创始人孔子、道家创始人老子生活的年代相当。
释迦牟尼所处的年代,正是古印度群雄割据的“列国时代”。当时印度次大陆列国林立,仅印度河恒河流域较大的国家就有鸯伽、摩揭陀、伽尸、拘萨罗、跋耆、没落、支提、拨沙、拘娄、般耆罗、阿湿婆、阿般提、摩磋、苏罗婆、犍陀罗、剑洴沙等十六个。在它们互相攻伐中,割据势力此兴彼亡,地方政权频频更迭,弄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
当时,古印度的传统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吠陀》为主要经典,崇拜创造神梵天、守护神遍入天和毁灭神大自在天。认为此三神代表着宇宙的创造、保全与毁灭三个方面。婆罗门教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其教义“梵我一如”、“业报轮回”等,对后世宗教影响较大。婆罗门教在复杂的祭祀仪式中,婆罗门担任祭司。在社会生活中,婆罗门教与印度社会种姓制度密切结合,按等级依次将国人划分为:婆罗门(祭祀)、刹帝利(国王和武士)、吠舍(农民和手工业者)、首陀罗(奴隶和无技术劳动者)四大种姓。种姓实行继承制,各种姓之间不得逾越,其社会和政治地位世袭不变。
由于婆罗门教醉心于种姓制度,顽固地维护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又由于社会动乱不堪,使得各种姓之间矛盾激化。一方面下层民众不堪忍受水深火热、生灵涂炭的局面;另一方面,一部分刹帝利上层为寻找安邦治国的新道,而谋求改革时弊。在这种时局下,保守的婆罗门教不能满足时代精神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各种反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流派。这些新生的宗教和哲学流派,泛称“九十六种外道”。在这些外道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六位,被称为“外道六师”。他们是富兰那.迦叶、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删阇夜.毗罗尼子、末伽梨.俱舍梨子、迦罗鸠驮.迦旃延、尼乾陀.若提子。“外道六师”各有学说,其中尼乾陀.若提子创立了耆那教。
佛教就是在这种社会大动乱,思想上百家争鸣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佛教以无常和缘起的思想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因而受到了多数刹帝利的支持,得到了广大首陀罗和吠舍的欢迎。于是,佛教便在古印度各列国迅速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