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赋 黄 山
相学东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赞美黄山的诗句。徐霞客被称为“千古奇人”,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历祖国的大江南北,写下了千古名著《徐霞客游记》传世不朽。
我无徐霞客之志向。因有机会,五岳之中,我曾登过嵩山、泰山、华山;独对黄山之奇、之美只在书中久仰,略感遗憾。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07年10月16日,深秋时节,终于有机会登上黄山一游。至此,黄山大美之神韵一直在生命中徜徉……
黄山原名叫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黄山”;另一种说法是“唐玄宗信奉道教,特于天宝六年(747年)六月十七日敕改为“黄山”。不管那一种说法准确,黄山之名由来已久,黄山之美引人入胜。
黄山地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北部。峰峦叠秀,壑雾蒸腾,拔地极天,气势磅礴。
黄山有五绝,分别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
黄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9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
黄山的主要历史遗存有:书画、文学、传说、名人、“五胜”著称于世,有“天下奇山”“天开图画”“松海云川”之美誉。
我此次登山是徒步,开始拾阶而上略感轻松,渐渐的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到后来不仅仅是汗流浃背,步履维艰,几乎是望而却步,或者说是挪步而行了。可是,仰头或回头,看看那些担山工们,步伐稳健,铿锵有力。开始上山时,他们被我甩的好远好远……现在,我反而被他们甩的渐行渐远了。他们当中,更有步伐快者,已经跃上顶峰,无影无踪了。
他们的肩上,担着几十斤重的担子,大部分是副食品,酒水类,燃煤类等。拾阶上行时看似艰难,却迈出的每一步又看似有轻松之感;不向我这样初来乍到的“驴友”们,一阵风的工夫就拉松了,以至于后来挪一步似千斤重。为什么呢?我曾细心的观察研究过。担山工负重上行不是攀爬,而是悠着肩上的担子登攀,每走一步都有节奏,匀称的脚步缓缓上悠着、行着。无论坎多高、坡多陡,担在肩上如平衡的杠杆,气定神闲,稳稳的面不改色,看不出有气喘吁吁的样子。
他们匀速攀登,有规律的歇息,似“大象漫步。而我却不会节省体力,一撒欢的劲儿,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给,喝口水吧!”不知不觉中,一位年长些的老担山工停在我身旁,一边递给我一瓶矿泉水,一边从腰间解下毛巾,擦了擦自己额头上的汗。看得见,他的额头并没有多少汗液。而我身上的汗已经淌成河流了。
我“咕咚咕咚”的大口喝了半瓶矿泉水才意识到,这瓶水是我自己的,是我在刚登山时送给老担山工的。当时见一行担山工中属他年纪大,什么也没带,就送他一瓶水。他不要,是我硬塞给他的。那个时候,他坚毅黑红的脸堂上,表现的是一脸的不好意思。而现在,他看我如饥似渴的样子,脸上荡漾着满意的微笑。
本来,我今天准备了三瓶矿泉水,原以为准备充足,登山遇到老担山工时同情之心悠然而生。没想到,老担山工一路并没有喝一口水,在这个时候又还给了我,我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这是缘吗?我说不清楚;这是情份吗?我依旧不能释然。当我抬头再想看一眼老担山工时,他早已消失在登山的浩浩人海之中了。
秋日的黄山风光无限,游人如潮水般的涌来,即使想在迎客松前拍照,也要等上几个小时。迎客松在玉屏楼右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石破土而生,高10.08米,树龄至少已有1300年了,属黄山“四绝之一”。其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我在迎客松前拍照完毕已经是晌午,因早就预定了洗温泉的票,来不及游览其它名胜就直奔温泉踏来。欲到黄山洗温泉不是猎奇,是慕名而来。黄山温泉的特点是:一、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无硫可饮可浴。二、水流经年不歇,温泉原池水的昼夜最大流量为219.51吨,最小流量145.23吨。三、温度随当时气候变化而变化,主泉口水的平均温度为42.5度,副泉口温度为41.1度。四、黄山温泉伴朱砂。相传,黄山温泉的朱砂来自朱砂峰,峰下有洞,洞产朱砂,因此,人们也就把黄山温泉称之为“朱砂泉”了。
唐代诗人贾岛对黄山温泉曾有“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的感慨;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中写道:“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1979年7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黄山,为黄山温泉题“天下名泉”四个大字。电影《邓小平在黄山》,以其纪实手法重现了邓小平登黄山,发表“黄山谈话”,并将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小岗村“包干到户”,关于“知识分子待遇”,“香港回归”等热点问题贯穿于片中,从而再现了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使人们不断的重温他老人家带领全国人民走上富裕、小康生活道路激情澎湃的光辉岁月。
洗罢温泉,我登上了光明顶。站在光明顶上,黄山秋色尽收眼底。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山上的秋天比山下要来的早些。时进8月,当山下的人们还在酷暑中煎熬,山上的气温已经渐渐转凉,秋天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了。到了九月中旬,山峰间的翠绿便开始慢慢褪去,逐渐被淡黄色所替代,一点点过度到金黄色,最后变成热烈似火的红色。这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所谓“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
深秋的十月,秋色正浓时,黄山的大小山峰都在热烈的律动着,从峰顶蔓延到山脚,枫林相间,五色缤纷,灿若图绣,云烟缥缈。光明顶上下的枫树已经是红透了,是人们观赏的最佳时节。而北海景区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只能见斑斓红色,最底层还依然是绿色的海洋;在西海大峡谷,云谷寺一带较多地方是红绿参半,有的地方一片金黄,在稠密的茂林里又幻化出了不一样的多彩世界。但是,无论怎样变幻,黄山的奇松本色不变,威然耸立在七十二峰中,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赋予了黄山生命的色彩。黄山的松有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林腾跃的麒麟松,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呢的连理松,黄山的松漫山遍野,布满了黄山的峰林沟壑,壮观秀丽,四季长青,如一道天然屏幕,护佑着黄山永远的青纯。
站在光明顶,看五百里黄山层林尽染,秋色格外撩人,其中大小山峰的怪石更是奇妙无比,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等,形态各异,出神入化。在这些怪石中,“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分别入小学二年级语言课本的插图。这不能不说,对于孩子们了解黄山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站在光明顶,看五百里黄山豪情满怀,风动了,云涌了,雨来了,山活了。黄山是云雾之乡,黄山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为特点,云海降临时“以峰为体,以云为衣”,瑰丽壮观的云烟一年四季皆可观。天赐良机,我今天赶上了黄山最为奇特的“铺海”之云,真是令人兴奋不已。
从黄山归来已经是月上高楼了,淋湿的衣服已被身上的热度烘干。虽然是累了一天,全然没有了困意,似乎整个身心还沉浸在高高的黄山之巅,如梦如幻,如醉如痴,不由的又玩味起了徐霞客和他的哪句诗……
2022年9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