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谈《红楼梦》中的第一大事变
·
【傅治同】
·
从表面上看,《红楼梦》写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穿衣、吃饭,饮酒、品茶,看戏、听乐,赏花、弄月,画画、吟诗,谈爱、调情,实际上,在这些琐事的描写中,处处都预示着重大事变的即将爆发。《红楼梦》就是在琐事与事变的反复之中,将情节推向高潮的。
·

·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第三十三、三十四回的主要情节,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大事变,也是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直接地、正面地描写了贾政与宝玉之间的第一次激烈冲突。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家庭中父亲对儿子的教训,但其本质却是封建卫道士与封建叛逆者之间一场尖锐的斗争。贾政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他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要求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成为维护封建利益的可靠接班人。可是宝玉就是不肯就范,他所追求的同封建阶级的忠臣孝子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就他这次挨打的三条导火线来看,正反映了他的思想性格。
第一,贾政不满于他"半天"才出来见贾雨村,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贾雨村是一个趋炎附势,一心向上爬的"禄蠹",宝玉之不愿意见他,正反映了他对封建官僚的鄙视,对"仕途经济"的厌恶。
第二,贾政不满于宝玉与蒋玉菡等艺人交往,认为有失公子身份,而且已经祸及于他。忠顺府长史狗仗人势,使贾政出乖露丑,大失体面,这是他下决心"教训"宝玉的重要原因。宝玉并不认为蒋玉菡是艺人就应低人一等,也不认同贵族公子生成就高贵。他与蒋玉菡的交往,正反映了他的平等思想,这对封建卫道士来说,自然是大逆不道的,罪名就是"流荡优怜",二者之间必然发生尖锐对立。
第三,宝玉与金钏儿的调笑,既反映了宝玉的平等思想,也表现了他的泛爱主义和贵公子习气。金钏儿的死,直接凶手是王夫人。经过贾环的造谣诽谤,于是宝玉在贾政眼中成了"淫辱母婢"的罪人。由此可见,贾政与宝玉之间的冲突有其深刻的社会内涵,是封建社会末期新旧两种思想尖锐冲突的一种表现。作者热情歌颂了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深刻地揭露封建卫道士的凶残、虚伪与虚弱的本质。同时这一事件,牵动了贾府上下各种不同的人物,反映了封建家族内部与外部、上层与下层之间的复杂的矛盾与斗争,预示着这个家族必然衰败的命运。
·

·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开篇至"方退了出来",写宝玉挨打的全过程。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篇至"怎么不了事的",写宝玉挨打的三条导火线,和贾政一气、二气、三气到终于轰然爆发,为正面写挨打充分蓄势,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第二层从"宝玉急的跺脚"到"你们才不劝不成",正面描写宝玉挨打的情景,表现了贾政思想的顽固,面目的凶残和父子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第三层写王夫人、贾母等人对贾政的劝阻,使冲突由尖锐而缓和而停止。表现封建家族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的矛盾,对王夫人的自私、顽固、伪善,贾母在家庭中的无上权势和尖利的语言,以及对宝玉的溺爱都刻画得十分生动。
第二部分写宝玉挨打后贾府上下的不同态度。又分三层,第一层到"可叫人怎么样呢",写袭人对宝玉的护理与对挨打的态度。表现了袭人的细心与关心,字里行间反映了她与宝玉的特殊关系和奴才性格。在她看来,宝玉是该打,只是不该打得这么惨。第二层到"也都退出",写宝钗的探望与宝玉的感激。宝钗的态度十分明朗:"到底是宝兄弟素日不正",这就与贾政观点完全一致,只是贾政用硬的一手,而宝钗用软的一手,目的却是一致的。而宝玉的感激与感叹,又表现了他的单纯和至死不改的叛逆性格。第三层即最后一段,写黛玉的探视。表现两个叛逆者的心心相印。"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反映了她是真正的伤心,她说的"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句话,是气话,也是反话,表示了她对贾政残暴冷酷的愤慨,又表示她对宝玉的同情与支持。
·

·
这部分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首先作者采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方法,把冲突推向高潮,从而有效地渲染了气氛,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并且使情节进展富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其次,作者把握住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扣紧宝玉挨打这个事件,围绕宝玉这个中心人物,准确地表现了各个人物的不同思想与性格,如贾政的伪善、顽固、凶残与虚伪,王夫人的自私、虚伪,贾母的权势与深沉,凤姐见风使舵、逢迎拍马,袭人的心计,宝钗的圆滑,黛玉的真诚,无不现身纸上,声态并作。此外作者善于描写生活琐事,又善于描写重大事件,并且把二者巧妙地接起来,相映成趣,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红楼梦》这一特点在《宝玉挨打》这个片断中也显得十分突出。宝玉挨打的大事件是无数日常生活琐事积累的结果。如宝玉不愿见贾雨村,在三十二回中已有交代,好像只是为了表现宝玉对官僚的讨厌;宝玉与蒋玉菡的交情,早在二十八回中就有细致的描写,也只是作为日常生活中一部分来叙写的;宝玉与金钏儿的调笑,是三十回的事,也是宝玉与丫头们常有的事。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后来都成为宝玉挨打这一大事件的导火线,而作者写来却是十分自然,不露痕迹。这一大事件之后,接着是袭人的服侍,宝钗、黛玉、凤姐等人的探望,又很自然地转入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这种"天然画图"式的写法,完全符合文学创作的辩证法。
·

·
(注:本文源于《治同文存续编》一书。201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作者简介】傅治同(1936-2020),男,湖南湘乡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辽宁师范学院、湖南邵阳师专和邵阳学院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8年。中文系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编者恩师傅治同)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傅治同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
点击链接-肖殿群《先河》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