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极限集邮之路
文||张国英
魅力、欣赏、奋起,这三组词语,粗看风马牛不相及,细看却有内在联系。因为这是我走上极限集邮之路的三部曲。
(一)魅力
缘于198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汉川“邮市”见到张振祥先生。他的邮册中夹有几枚极限片,我当时不知其为何物,只知是“实寄明信片”,但其票、片、戳印三者能有机搭配为一体的完美结合,富有创造性的特色,欣赏之余,给我留下了无限遐想,由此我也受到了极限集邮的启蒙。从那时起我就经常与汉川集邮届的“极限专家”张振祥先生讨教、学习,耳濡目染之下,我对这种特别的集邮方式与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并逐步迈入了极限集邮的门槛。
(二)欣赏
对极限片,我起初只是欣赏,并没有动手做。自1991年参观了湖北省邮展的几部极限邮集后,我才起了动手制作极限片的念头。
我笃信“术业有专攻”,这是一个成语,源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长,强调了专业性和专注度在技艺学习中的重要性。它表达了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应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研究和发展。这个成语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不能以年龄的大小来评判学识的高低,只要这个人有你所不会的学问,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你的老师。由此,我做极限集邮专注于于“中国古代文物、建筑风光”主题。经过日积月累,我在1990年制作了150枚敦煌壁画极限片,1992年,自制了“特21古塔”及T67《庐山》极限片。在此期间,又在1993年初,有幸结识了武汉邮友吕汉松先生,他是我的第一个异地邮友,后来我俩交往频繁、“邮”情甚深。之后应吕先生之荐加入了“楚天极限研究会”,在一次例会上观看了他的极限邮集《中国文物》之后,使我更加萌发了“组编极限邮集”的念头。
至此,我在极限集邮之路上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三)奋起
尔后,场面见得多了,我越发感到自己在极限集邮上已滞后,便告诫自己一定要“眼观邮路,心析票窍。”多从良师益友那里吸取经验,我尝到了口勤、手勤、腿勤、笔勤的甜头。经过一段时间地奋起直追,我越来越喜欢极限集邮,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博大精深。
此时的极限集邮界已是如火如荼、人才辈出。国家级、重量的“极限集邮研究会、京华会、楚天会”三足鼎力,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当我看到别人在展会上如鱼得水、频繁获奖,我自认为我这个后来者涉足极限集邮是不是起步已晚矣!不免有些心灰意冷的情绪。是张振祥先生及时给予我以鼓励,并开导我树立奋起直追的信心,分享了一些他集极限邮的诀窍,他说:“只要用心做,必定能赶上集邮大队伍的。”我非常感谢他的适时点拨,让我专攻“极限”。后来又经汉川市 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旭先生举荐,我先后加入了极限集邮研究会、京华会、楚天会。经过几年的拼搏,我编辑组稿的《文化悠久江山多娇》极限邮集,经尹业祥、刘旭先生的指点,在汉川市1993年邮展上荣获三等奖;又在1994年孝感市邮展上获三等奖;由此极限集改编后的《中国古代建筑》展品,1997年,我参加了“汉川市喜迎香港回归集部展”,1999年5月,我的作品跻身于“孝感市集邮联展”中并获得好评;1999年10月,我的作品荣幸参加了“中南区收藏品展览”;2000年10月,我的极限邮集《中国古代文物》,荣幸参加了由广州市集邮协会举办的“全国极限集邮邀请展”,并喜获银奖一枚。《中国出土文物》极限邮集被编入《创作湖北省2023年集邮展览获铜奖极限片三素研究》一书,并参加2023年9月“全国农民集邮展览”喜获铜奖,该邮集受到了国家邮展评审员马麟的高度评价。
本人另外还有一个兴趣爱好,那就是收藏本土非遗品牌——马口窑;我从1999年开始,收藏研究“湖北省非物资文化遗产马口陶及其他收藏品”;2015年开始筹划,2022年自费投资开办汉川市首家家庭“甑山记忆博物馆”,甑山,是我们汉川的千年老县治名字,“甑山记忆”就是汉川记忆!是一个以汉川历史记忆系列展陈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博物馆,力求成为传播汉川历史文化的“实物窗口”,“甑山记忆”重点通过陈列的系列时代票证、书藉、老物件等,展示汉川民俗、文化历程,使到访者全面感受汉川数千年历史文明进程中,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遗存,及新时代汉川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而衍生的文化产物。力图以一个全新的方式来展现我们美丽的大汉川飞速发展的巨大变化。
截止2023年10月,本人共收藏马口陶及各类收藏品5000余件,并对全省各地收藏爱好者免费预约开放。
回眸一路走来的集邮、收藏、办馆历程,我要衷心感谢支持、开导、帮助过我的汉川集邮前辈张振祥、尹业祥先生,感恩汉川收藏家协会王望红会长对我的抬爱以及所有的良师益友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汉川文化元素,靠我们去挖掘、去彰显、去弘扬与光大;集邮与收藏之路,其乐融融,值得奔赴!因为“极限”与“荣耀”,触手可及。
作者简介: 张国英,男,1964年生于湖北汉川,大学文化程度,1983年参加工作,就职于汉川市工商银行;同年喜欢上业余集邮;1990年开始收集研究极限片邮集,其极限邮集作品多次参加省、地、市邮展并屡次获奖。现任汉川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汉川市集邮协会理事、早期《川江极限》编辑,系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副研究员,汉川分院书画收藏研究中心主任;“甑山记忆”馆馆主,系《讲好汉川故事》核心成员之一;历来秉持崇文尚德、藏风淳厚、恪守诚信、乐于奉献之人生信条。
